中國壁畫藝術植根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明,繁盛于古代海陸絲綢之路的交流融合,是中國特色繪畫文化的精粹。日前,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壁畫論壇——傳統壁畫的復制與修復研究暨作品展亮相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中既有吳冠中、劉文西、黃永玉、范金鰲、林凡、段文杰、杜顯清等老一輩名家的臨摹傳世名品,也有一大批中青輩藝術家復制與修復的精品力作。作品既有以“客觀臨摹”“整理臨摹”“復原臨摹”為基本程式的傳統方法,也有運用當代最新科技成果進行“創新臨摹”“探索臨摹”的有效嘗試。展覽以全新的視覺呈現和多維傳播方式,讓千年壁畫走出洞窟和寺廟,走近大眾,激活傳統壁畫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
提到壁畫,不得不提到敦煌壁畫。在70多年的臨摹實踐中,敦煌美術工作者從局部的、小幅的、不規范的臨本開始起步,逐步展開有計劃有規模的大幅面壁畫臨摹,最終發展到有規范有系統的整窟臨摹,探索出從起稿、線稿、上色、畫面整體調整、完稿的一整套臨摹技法,總結并形成了以客觀臨摹、整理臨摹和復原臨摹為基本方法的敦煌壁畫臨摹體系。此次,展出的有《聽法菩薩》《得眼林故事》《西域商隊圖》《舞樂圖》等作品。
龜茲石窟是分布在古龜茲地區(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拜城、新和等縣)大小20余處佛教石窟遺存的總稱,是龜茲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龜茲研究院壁畫復制作品展區,15件龜茲壁畫臨摹作品,作品內容包括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的部分洞窟壁畫。
值得一提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推送的展覽作品是立足該館唐代壁畫特點和優勢,用藝術臨摹和3D信息采集技術相結合的形式,對原作進行推廣和呈現的一種展覽新模式,同時萃集了第一屆、第二屆“絲路畫語——全國唐代壁畫珍品臨摹大賽”獲獎作品和國內名家臨摹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唐代壁畫作品,包括仕女圖、客使圖、山水圖等珍品,無論是藝術水準,還是制作工藝,都最大程度地接近了“真跡”,再現盛世大唐的神韻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