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過后,天氣驟冷,不知大家秋褲有沒有穿起來,古建中國提醒大家注意保暖哦。
今天是寒衣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又稱“祭祖節(jié)”、授衣節(jié)、“冥陰節(jié)”,它與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與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燒的形式為死去的亡靈送紙錢外,認為在黃泉之下的亡親,需要在十月添衣過冬。
作為亡者親屬,有義務為其置備御寒物品,以示悼念之情,謂之送寒衣。
寒衣節(jié)的由來
關于寒衣節(jié)的來源有很多的說法。
最早可以推溯到周朝,被稱作“蠟祭日”,是天子祭祀眾神祖先,慰勞農(nóng)人的日子。
《詩經(jīng)·豳風·七月》里有一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前很多人認為是說“七月”天氣特別熱,其實這里的”流火”指的是大火星。
講的是從農(nóng)歷七月開始,天氣就已經(jīng)有轉涼的趨勢了。到了九月,就要添置御寒的衣物了。
秦朝,有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
說起孟姜女,就不能不說她的丈夫范喜良。真不知是要歸咎于范喜良的運氣不好,還是要怪責秦始皇時期徭役的沉重。
范喜良與孟姜女的初次見面,就是從范喜良為躲避徭役藏在孟家花園里開始;范喜良與孟姜女夫妻生離,也是因為要抓范喜良去服徭役......
不管怎么說,夫妻二人新婚當天就忍痛分別。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想著塞外寒風恐怕早已將丈夫的衣服吹就吹破。于是,她細心為丈夫縫制了棉衣,告別父母獨自上路。
山高水遠,終于來到長城腳下。不料,等待孟姜女的是丈夫范喜良早在前一年饑寒交迫而死的噩耗。
后面的傳說我們就很清楚了:孟姜女哭倒了長城。據(jù)說,這一天是農(nóng)歷的十月一日,人們就將孟姜女為丈夫送寒衣的這一天,稱為“寒衣節(jié)”。
關于燒紙錢,有一種無厘頭的說法。
據(jù)說最早來源于漢朝,蔡倫造紙人盡皆知,傳說他還有個哥哥,叫蔡莫,眼看弟弟改良造紙術掙了錢,分外眼紅,便也開了個造紙廠賣紙。但因為工藝不精,造出的紙常年滯銷。
他和媳婦慧娘想出一個荒唐的辦法,倆人自導自演了一出好戲。這一天,蔡莫在家中痛哭流涕,親戚鄰里來問得知,因為紙一直賣不出去,慧娘居然一氣之下氣絕身亡了。
蔡莫一邊傷心,一邊把造的紙都搬了出來,因為這些紙讓媳婦去世,所以他要把這些紙都燒掉,沒成想燒著燒著,媳婦居然從棺材里爬了出來!
慧娘說這些紙燒到陰間,竟然都變成了黃燦燦白花花的錢!有錢能使鬼推磨,于是慧娘又被閻羅王送了回來。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勰锟犊厮徒o鄉(xiāng)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xiāng)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
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nóng)歷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到了唐代時,唐玄宗天寶二年,發(fā)布詔令:“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薦衣于寢陵,貽范千載,庶展孝思。”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
大明王朝開國之君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時,為了表達自己與民同樂、體恤萬民的情意,不僅舉行”授衣“禮,還將剛剛收獲的糧食做成羹湯賞賜群臣。
早些年,南京還有“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的民謠,“寒衣節(jié)”,也因此而來。
這便是寒衣節(jié)的歷史淵源。寒衣節(jié)的習俗是以燒寒衣的形式紀念死者,但在具體燒寒衣的方式上,各地都有各自的祭奠風俗。
發(fā)展到現(xiàn)代,人們燒送的不光是五色紙做的寒衣了,包含了紙做的現(xiàn)代衣帽鞋襪被褥,紙錢等等,也有選擇文明綠色祭掃,用鮮花祭奠、網(wǎng)上祭奠等方法來替代焚燒祭掃,也算是與時俱進。
對古人而言,對亡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懷念,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民風,使整個社會風氣歸于淳樸厚重。
它也是一個傳承中華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時機,讓自己行孝的行為給子孫后代做一個好的表率。
從古至今,“寒衣節(jié)”不僅是一個表達對亡人思念和追憶的節(jié)日,同時也是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向身邊人表達愛意的節(jié)日。
讓溫暖從我們的手中一代代傳承下去,這也是對傳統(tǒng)最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