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北門譙樓,既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一座具有實用價值和觀賞作用的古代公用建筑。唐時,該址早有一座“北樓”。貞元九年(793年),泉州刺史席相曾加擴建,并請當時著名文學家歐陽詹撰寫一篇《北樓記》;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狀元王十朋又加重修,同時撰寫一篇《重修北樓記》據此二文所述,泉州北樓有五個作用:
(1)政治上作為愛國忠君的教育手段。歐陽詹說:“夫完城壯邑,有邦之本也;戀闕愛君,為臣之節也?!蓖跏笳f:“心焉拱北,守臣憂國?!拔覈鴤鹘y習慣一向把“北闕”作為國家的象征,所以他倆或稱贊修建泉州北樓為“善矣哉,公(席相)廣斯樓也?!被蛟弧翱ど崂隙忠诵拚叻且淮?,然莫急于茲樓也。”
?。?)北樓的性質,歐陽詹稱為“郡北墉之候樓也?!蓖跏蠓Q為“閩南有州,北墉有樓”即在軍事上起“警寇盜不虞”的瞭望臺作用。
(3)便于登高覽勝。歐陽詹說:“倚層霄于軒檻,納千里乎窗牖。”王十朋說:“登而四顧,山川城郭之富盡在目中,亦一州之壯觀也?!本赋鏊挠斡[價值。
?。?)作為名人的紀念建筑物。王十朋把泉州的北樓和武昌的南樓(黃鶴樓)并稱為“天下名樓”。他:“溫陵之有北樓,猶武昌之有南樓也。樓閣臺榭之在天下,以南北名者多矣,而二樓之名獨著,得非因人而重耶?南樓以庾公(庾信)重,北樓以歐陽四門重。然庾有污人之塵,君子恥道之,不若歐陽以一代文杰,聯名韓(愈)李(觀)諸公,真足以重茲樓也?!?/span>
?。?)泉城地勢北高南低,所處緯度屬東北信風帶,常年吹東北風(泉州人稱為甲卯風),秋冬尤屬。今中山路南北走向,成為一條對流風道,行人深感不便。譙樓可以阻止東北風勢,有其科學實用價值,經千百年實踐證明是起作用的。歐陽詹所謂“斯郡之南極,元后帝鄉實在于北”,意思就是風源來自北面,可惜此理現在也有人不清楚了。
北樓久已倒塌,元朝泉州已成世界著名海上交通大港,在城市規制上需要一座代表性的建筑物。至元九年(1349年),泉州長官偰玉立就重新擇址在州衙前建了這座高大恢宏的譙樓,命名為“威遠樓”(有如廣州現存的“鎮海樓”),還請名士福州人吳鑒寫了記文,從此威遠樓就成為泉州海交極盛時期的城市標志之一了。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因耿精忠之亂部分被毀,旋即重修。建國后此樓改稱譙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撥款修葺一新,作為“泉州歷史人物展覽室”。
這一座由唐朝的北樓,宋朝與黃鶴樓齊名的“天下名樓”,進而在元朝建為“威遠樓”的千百年文物古跡,不料竟難逃“文革”劫難,1969年被人下令拆毀了。
按照天津大學建筑系與泉州市建委規劃辦合作編制的《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方案,決定在泉州復原重建這一著名古建筑。以增強民族自尊心,使海外赤子回鄉探親,都能重睹昔時古城風貌。
1986年,泉州譙樓(威遠樓)重建委員會成立,王今生先生任主任委員,由市政府和海外僑胞合資重建。
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意見,新建的威遠樓在原址基礎上北移100米,形成了南廣場、北綠地的格局。
威遠樓主體建筑占地732平方米,西面寬35.6米,南北進深16.4米,分上下二層,建筑總面積1100平方米,總高度17.45米。
在建筑方面,新樓臺座高75厘米(±0.00)。底層是由二個方框形石墩臺加中部半圓筒石拱組成的石結構城臺,臺高6.5米。四周設有回廊,由36支圓形石柱和漢式坡水屋面構成。二層中央大廳為七開間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屋蓋,檐標高11.0米,中脊標高16.4米,東西二側(樓梯間)另加插一小檐,構成側立面重檐形式。大廳脊端與檐角均作較大翹起,屋頂為雙曲線四坡水漢式筒瓦屋面。整個立面景觀古樸宏偉。色調方面,底層為白石墻面,配以仿黃楊木門窗;二層以絳紅色木隔扇為背景,襯托白石欄桿。屋面為赭紅色筒瓦,四周環以暗綠色垂珠掩木。屋面飾完全采用閩南傳統做法。
在使用方面,底層原為土石壘成的實心臺座現利用城臺腹腔空間,設置兩個展廳,面積各為100平方米;中間依舊制,是一個5米凈寬的南北貫穿的拱形通道,與四周回廊相連,成為游人休息消涼的地方。二層中央展廳140平方米,左右廂房各20平方米,用作辦公室及接待室。四面均有回廊,供游人登高了望泉州城風光。
在結構方面,基礎采用1:3水泥砂漿砌筑條石的條形基礎。為符合七度抗震要求,城臺實施“厚墻、粗柱、石拱、石板”的結構方案——即在東西墩臺內各設置6根60×60厘米斷面的密縫壘砌石柱與四周厚度為60厘米或110厘米的雙軌密縫石墻共同支撐住一個半圓筒大石拱和34個石拱梁、石樓板構成的二層樓面。在雙軌石墻中縫,填充200號細石混凝土;在12厘米厚、36厘米寬的石板縫中,夾入?8筋并用200號細石混凝土灌灌密實,使整個城臺連成一體,城臺四周回廊的34支石柱,上下端中心處用?16不銹鋼銷連接以限制柱端的平面位移。二層樓宇采用古建筑木結構,在木柱根部,預埋不銹鋼夾板加以錨固。
在施工方面,在砌筑5米凈跨的石筒拱和34個石拱梁時,采用螺桿頂升、輪軌滑移的鋼模支撐方案,大大節約了模板費用和支模時間。二層木構架,則采用地面分架組裝,后用兩臺吊車抬吊就位的辦法,節約吊裝時間。
威遠樓的重建,在外觀上,恢復舊貌,在使用上,考慮到現代的需要,在施工上,傅統木作、石作工藝和現代施工手段相結合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