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點贊潮劇,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這是對廣東戲曲界的莫大鼓舞和巨大鞭策。作為“廣東漢劇之鄉”的梅州,如何更好推動廣東漢劇這項國家級非遺創新傳承、走向世界?
面對必須答好的時代考題,梅州深入挖掘廣東漢劇的深厚文化底蘊,圍繞廣東漢劇要在傳承和創新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人文灣區建設、聯絡凝聚海外華人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定位,以廣東、福建、湖北、湖南、陜西五省漢劇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牽引,召開廣東漢劇振興發展大會,成立廣東漢劇發展基金會,聯合五省舉辦廣東漢劇振興發展戲曲晚會,大力加強廣東漢劇傳承保護和宣介推廣,力促廣東漢劇煥發新活力,讓“南國牡丹”常開不敗、綻放異彩。
堅持以“戲”為本,打造具有非遺魅力的文化符號
抓住劇目創排這個基礎工程,健全完善創作機制,在劇目創作創新上持續發力,讓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客家文化、藝術生態融合發展,使廣東漢劇成為凸顯客家特色的非遺符號。
一是復排老戲,讓經典歷久彌新。從廣東漢劇的800多個傳統劇目中尋根探脈,發掘劇種獨有的“遺傳密碼”,通過復排老戲傳承經典、賡續基因。精選《樊梨花》等經典劇目進行復排,完成傳統大型廣東漢劇《穆桂英掛帥》初排,大型復排劇目《蝴蝶夢》參加首屆中國(武漢)漢劇藝術節獲優秀劇目展演獎。
二是創作新劇,讓古韻煥發新生。堅持推陳出新、創戲立劇,結合改革開放、鄉村振興、弘揚紅色文化等主題加強創作,完成《李堅真》等大型劇目創排,策劃創作《梅花渡》等精品劇目,排演《六棵柚子樹》《小放牛》等漢劇小戲。同時,針對用傳統戲劇表演手法和唱腔表達現代故事的需求,大膽接納和有機融合姐妹劇種乃至國際藝術的優秀形態和技藝,使古老劇種與時俱進、青春傳承。
三是整體保護,讓生態絢麗多彩。注重將廣東漢劇與梅州現有的廣東漢樂、客家山歌、提線木偶戲、采茶戲等傳統戲劇進行整體性保護,先后推出廣東首部大型原創民族歌劇《血色三河》、客家山歌劇《白鷺村》、提線木偶劇《沙家浜·智斗》、大型采茶戲《春來南粵》等一大批精品力作,讓客家文藝成為滋潤廣東漢劇生長的沃土。
堅持以“才”為先,塑造堅守非遺藝術的文化傳人
針對廣東漢劇傳承骨干斷層、青黃不接的現實困難,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建立多渠道人才培養機制,努力鍛造堅守非遺藝術的過硬演藝隊伍,為廣東漢劇傳承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一是實施“種子”工程,培養名師大家。把培養名師大家作為傳承保護廣東漢劇的“種子”工程,加強與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國內一流藝術院校對接,邀請戲曲名家來梅開展劇目研討和講座,通過“一對一、角對角”實操培訓和名家傳戲、收徒傳藝等方式,培養一批廣東漢劇名師,并通過名家傳戲、收徒、傳藝等多種方式,更好傳承漢劇文化。
二是實施“枝葉”工程,充實骨干隊伍。把培養骨干人才作為傳承保護廣東漢劇的“枝葉”工程,重點培養各行當、各門類的漢劇藝術骨干,設立“廣東漢劇名角庫”,從七大行當中每行當精選2-3人實行動態管理,從送訓參賽、宣傳推介等方面進行重點培養。
三是實施“幼苗”工程,蓄積后備力量。把培養后備人才作為傳承保護廣東漢劇的“幼苗”工程,建立完善廣東漢劇教育培訓體系,完善學校職業教育與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傳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制度,市藝術學校實行訂單式培養漢劇人才,每五年開辦一屆“廣東漢劇幼苗班”,源源不斷為廣東漢劇振興發展提供后備人才。
堅持以“劇”為媒,締造展現非遺風采的文化紐帶
發揮廣東漢劇的文化載體作用,立足本市域、面向閩粵贛、瞄準大灣區、輻射東南亞,在更高層面、更廣領域加強展示交流,把廣東漢劇打造成維系海內外客家人情感的文化紐帶,使“客家人的大戲”從梅州走向世界。
一是搭建展陳新平臺,彰顯劇種之美。加強廣東漢劇“非遺”展陳平臺建設,全面收集劇種舞臺美術模型、服裝、道具等展陳主體和傳統經典劇目、舞臺美術、理論建設等內容,籌建集體驗館、藝術講堂、創作研究基地、衍生品研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于一體的開放式廣東漢劇博物館。建立省特級標準藝術資料室,保存聲像資料361張、公演劇本256本、手抄油印本560本。建立廣東漢劇數據庫和數字化信息基站,保存數字化信息1500條。開展《廣東漢劇口述史》編纂工作,拍攝制作《廣東漢劇微紀錄片》和《廣東漢劇名家紀錄片》,編輯出版廣東漢劇系列圖書,使廣東漢劇在舞臺之外綻放新光華。
二是創建宣介新渠道,推動拓點擴面。下基層,以“文化惠民”演出為抓手,完成“南國牡丹”劇場改造維護,提升“周五有戲”“周六藝苑”惠民演出質量,每年組織50場次以上“文藝輕騎兵”服務。帶周邊,每兩年舉辦一次“閩粵贛漢劇藝術節”,帶動周邊漢劇藝術發展。進灣區,積極參演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等,主動融入粵港澳人文灣區文化建設。出海外,將廣東漢劇納入省級外宣交流計劃,在澳大利亞等地設立“廣東漢劇(漢樂)活動驛站”共7個,利用“客家春晚·印尼之夜”等平臺在海外地區開展漢劇巡演,提升廣東漢劇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是構建傳播新業態,培養新粉鐵粉。運用新傳媒、新技術展現廣東漢劇之美,形成“廣東漢劇+新媒體”“廣東漢劇+新技術”“廣東漢劇+文創”的全新傳播業態,培養一批新受眾。強化媒體展示,依托“1+2+5”客家融媒體傳播平臺和中央、省市媒體以及抖音、喜馬拉雅FM等渠道,以拍攝戲曲電影、分享名劇片段、發布劇照海報等新方式,展現廣東漢劇魅力。打通基層節點,利用互聯網和AR、VR、3D等新媒體技術,建設廣東漢劇資源庫,依托縣級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動廣東漢劇以數據庫資源實現全市鎮(街)、村(社區)基層點全覆蓋。開發文創產品,盤活衍生品市場,開發茶杯、對杯、折扇、文化衫、圍巾、屏風等多種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加強市場推廣,讓廣東漢劇文化形成時尚。
振興發展廣東漢劇任重而道遠。梅州將牢牢抓住戲曲繁榮發展的時代契機,以振興發展廣東漢劇為龍頭帶動客家傳統藝術繁榮發展,用“大文化”理念做強客家文化,努力把梅州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傳統戲劇的精品創作繁榮區、優秀人才集聚區、傳播普及優異區和市場演出活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