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中文 在线,国产无遮挡18禁网站免费,日本人妻互换a片无码麻妃,小小水蜜桃电视剧陈情令剧情

 
 

中國古代有婦女節嗎?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1-03-08 09:34:28  來源:大道知行
核心提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雖說現在的三八節源于1903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婦女大罷工,由1975年被聯合國確認,但實際上婦女節并不是外國人的創新,中國古代早有"婦女節",且傳承了數千年。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雖說現在的三八節源于1903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婦女大罷工,由1975年被聯合國確認,但實際上婦女節并不是外國人的創新,中國古代早有"婦女節",且傳承了數千年。


  1、女兒節


  古時,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也稱女兒節,這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婦女節。


  這一天,女孩子被裝扮得格外美麗嬌俏,花枝招展。家家戶戶都要給女孩的頭上簪以石榴花,紅艷艷的石榴花插在妙齡女孩的烏云般的青絲間,十分俊美。已經出嫁的閨女也要回娘家探望,母女團聚,重溫親情,重敘舊話。還有的人家用巧手細致編織,把顏色鮮麗的花紅綾線編織成櫻桃、桑葚、葫蘆、角黍等形狀,再用五彩的絲線穿起來,佩戴在女孩的身上。


  明朝的余有丁在其《帝京五日歌》中寫道:“都人重五女兒節,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鎖當胸頭當簪,衫裙簪朵盈盈新。”就生動地描繪出了當時歡度女兒節的動人景象。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云:“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2、六月六,請姑姑


  在古代,六月初六也是“婦女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接已經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清代嘉慶《合肥縣志》記載:“六月六日謂之過半年,婦女偕婿歸寧。”這一天也是臺灣省的女兒節。臺灣省從2003年起每年都要舉辦“勇氣、活力、自信、知識”的優秀少女選拔活動,以此體現對女性的重視。


  “六月六,請姑姑”。古時每逢六月六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款待一番。傳說此俗由春秋戰國時期狐偃改過的故事而來。


  晉國宰相狐偃因功而驕橫。其兒女親家、晉國功臣趙衰直言數落其敗行,后被氣死。趙衰子、狐偃女婿氣極欲于六月六日在狐偃生日這天,暗除之,并謀于其妻狐偃之女。狐偃女不忍,終返娘家密告于母。狐偃于放糧中親見百姓疾苦,已悟己錯,更聞女婿此謀,愈加悔痛。于是翻然悔悟,于六月六登門向女婿認錯,翁婿和好如初,倍加親善。為了永遠記住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女兒、女婿回來,征求意見,了解民情。這一做法后來傳到民間,老百姓各個模仿,也都在六月六請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風俗。



  3、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坊間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個帶有神話色彩的婦女節。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載:“是夕,各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針,陳果瓜于庭院中以乞巧。”在一些地方縣志中也有“七月七夕為女節”的記載。相傳織女心靈手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要擺香案、設瓜果、穿針引線乞求靈巧。


  唐人非常重視“婦女節”,一到七夕節,女子都會對鏡梳妝,認真打扮,然后在七夕之夜拜月乞巧,唐朝詩人權德輿在《七夕》詩中寫道:“家人競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描寫的就是當時的七夕之夜的情景。


  在七夕之夜的乞巧活動中,若有蜘蛛張網于穿針臺上,則被認為是大吉。因為蜘蛛被稱為“喜子”,乞巧時遇到蜘蛛,是大吉的好兆頭。唐朝詩人劉言史在《七夕歌》中寫道:“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說的就是乞巧遇到蜘蛛的事情。唐朝的宮中也有七夕之夜拜月乞巧的風俗,唐朝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寫道:“每年宮里穿針夜,敕賜諸親乞巧樓。”為了更好地讓女子們在七夕之夜拜月乞巧,唐朝的皇宮中甚至還特制一種七孔金鈿針,供宮女們在乞巧時使用。


  宋、明代,"七夕"這天婦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紅戴花,用五彩綾線結成櫻桃、角黍等形狀穿線佩身,家中還要備足美食供女人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說:"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兒節"的記載。


  在中國文化發祥地的黃河流域,民間的風俗直截了當地把七月七夕稱為“女節”。例如,河南省《宜陽縣志》載:“七月七夕為女節,陳瓜果,祀天孫以乞巧。”陜西省《蒲城縣志》又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為什么遇到這個女節,偏偏又要避它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說:“織女,天女孫也。”《漢書?天文志》也說:“織女,天帝孫也。”


  在傳說中,天帝對于天女與牛郎的愛情,竭力加以阻止和破壞。他長年把他們分隔在天河南北,不讓他們相會,僅僅在每年一度的七月初七才允許他們見一次面。民間父母對于新出嫁的閨女,每到七月初七要把她接回家來,意思是為了保護女兒和女婿的幸福生活,以免天帝發覺他們在一起,而在七夕之后強迫他們分開。


  傳說中織女這個典型的女性形象,是令人尊敬的勞動巧手。正因為這樣,所以歷代的婦女都要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去向織女乞巧,希望她把女紅技藝傳授給世上的婦女。這里所謂的“巧”主要是指勞動技巧的巧,而婚姻匹配的巧自然也包含于其中。


  有的人著重把男女相愛作為七月七夕的主題,尤其像唐明皇和楊貴妃那樣,“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戀愛生活,也曾被人羨慕。然而,廣大的婦女卻是更多地重視天女的生產勞動。所以,晉代葛洪編輯的《西京雜記》中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從漢代以后,凡是七月初七都有類似的記載,有的“穿七孔針”,有的“滌油器瓶罐之類”,有的“儲露水作面”,有的“滌梳具并濯發”。這些都表明中國婦女勤勞操作的優良傳統習慣。



  4、重陽“女兒節


  婦女節便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之所以是女兒節,應當歸因于此日的民俗。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歸寧就是已嫁之女歸省父母,花糕是指摻入干果,插上裝飾旗的重陽糕。”劉侗的記載里尚無女兒節的名稱,有之,則見于《大興縣志》:“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亦曰女兒節。”明清時北京分宛平、大興兩縣,故知京師已有重陽節亦曰“女兒節”的說法。清乾隆時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亦載:“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有女之家,饋遺酒禮,歸寧父母,又為女兒節云。”


  家堂是古時陳設祖宗神主(牌位)之處,以花糕“供家堂即表示祀先人;饋遺(wèi,致送)酒禮必有重陽糕在內,似為姻親家互贈,而已嫁之女歸寧即是節俗,遂稱此日為女兒節”。它與重陽的名稱來自兩個最大的陽數,《易經》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最大最重。


  四個女兒節,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陽數相重,只不過相重的陽數大小之別。這倒并非出于故意安排,它們也都不是從陽數上得名。在古代婦女節的重要程度上,七夕有女兒節之稱,當在最前,其次是端午,接著是六月六,最后才是重陽。但從意義上說,端午兼屬小閨女、已嫁女,六月六專屬已婚女,七夕專指小閨女,重陽又專屬已嫁女,同中有異,相映成趣。


  除了上述的四個“婦女節”,在少數民族中,古時的"婦女節"習俗也是數不勝數,如苗族姐妹節、怒族仙女節、侗族姑娘節、壯族婭拜節、藏族女兒節等,這些都是中華女性盡展美麗和聰明才智的重要日子。


 
標簽: 三八婦女節

本文標題: 中國古代有婦女節嗎?

本文鏈接: http://www.gdhsny.com/news/show-10289.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光市| 闽侯县| 德钦县| 阿拉尔市| 铜梁县| 巴楚县| 汝阳县| 县级市| 综艺| 甘肃省| 定陶县| 永善县| 淄博市| 桃园县| 井陉县| 固安县| 泰顺县| 田林县| 唐河县| 辉南县| 庆城县| 彩票| 衡阳县| 云龙县| 宜章县| 福建省| 翁牛特旗| 江阴市| 通榆县| 长宁区| 江陵县| 茂名市| 鸡西市| 福海县| 太仆寺旗| 刚察县| 滁州市| 石首市| 亳州市| 钟山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