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貨幣的起源,我國貨幣制度屬于最早的貨幣之一,最開始,人們以物易物,用物品來交換物品。貨幣制度距今大概有三千多年歷史了,且經歷各個朝代不斷更迭,每個朝代之間的貨幣制度各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秦始皇建立大秦之前,我國不同地域之間的貨幣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地域是無法進行商業交易的,貨幣不同,也無法衡量如何等價兌換,因此全國各地都處于自我封閉狀態。直到秦始皇建立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我國的制度才趨于統一。
秦朝多使用錢幣,各種形狀的錢幣用來交易買賣,銀子自漢代時候開始使用,漢代實行鹽鐵官營后,銀子也大多由官府負責制造。時間推移到了明清時期,銀子的使用程度到達鼎盛。尤其在清朝時,百姓生活水平極其貧困,滿清本就是異族統治,漢族人在那個時候沒有太高的地位,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人,一個人一年的開銷不過五兩銀子,一家四五口人一年不過二十多兩。
底層百姓大多以務農作為經濟來源,如果百姓沒有自己的土地,而是租地種植,那么除去所有的費用,一年收入不過八九兩而已,難以養家糊口,凍死餓死不計其數,活不下去賣兒賣女者也有很多。
社會貧富差距大,貧民根本用不上銀子,只能揣著幾個銅板找些便宜的食材買回家果腹,而富人家才有條件腰間掛著錢袋,出入各種高級場合。也正是因為這種社會現象,在很多影視劇中,會看到商家會驅趕衣衫襤褸的百姓,不讓窮人在他的店鋪駐足,窮人不僅掏不起錢消費,還會影響老板招攬有錢的貴客。
在封建等級嚴苛的朝代,只有“人治”才是統治的基礎,統治者的地位是最高的,法治并不是封建社會推崇的。正因為那些死板嚴苛的制度,才讓窮人的生活更窮,富人的生活更富,社會分化嚴重,發展才更慢。
對于不同的朝代,銀兩的價值也不同,如何衡量銀子的價值?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所有人都不能不吃飯,于是就將糧食和銀子做等價兌換,用來預估銀子的價值。古代也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情況,于是糧食的價格也有波動,銀子的價值也會跟著市場行情進行上下波動,即使同一朝代,不同時期的經濟情況,銀價也有偏差。
唐朝銀價還算穩定,直到宋朝,各種銅錢鐵錢的發行,各地有權利自己鑄錢,錢的成分不同,大小不同,那么存在的差異就更大了。宋朝被稱為銀錢價值最多變,最為混亂的一個朝代。且宋朝銀子的數量相對較少,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銀價不斷上升。
直到明朝時期,鄭和帶領中國的船隊下西洋,為世界貿易發展打通路線,中國第一次見識到其他國家的貿易情況。明朝政府有相對富庶的金銀,而其他歐洲國家卻有很多珍奇寶石,金銀數量相對很少,于是明朝就以大量金銀為籌碼與歐洲國家交換奇珍異寶,這樣也使我國金銀數量急劇減少,對金銀的需求數量也大幅增加。
等到了清政府統治時期,尤其在滿清末期,清政府與資本主義國家簽訂多個喪權辱國條約,不斷退步,割地賠款,無數白銀都被賠給其他國家,本國經濟能力不斷下降,民怨沸騰,國內一片混亂,黨派紛爭不斷,革命流血犧牲。但是,即便這樣,也沒有減少我國割地賠款白銀外流的情況。
其實,貨幣的使用和流通是非常嚴謹的,因為貨幣是國家經濟的首要組成部分,經濟水平可以決定百姓生活質量,而百姓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那么百姓生活質量的好壞可以決定這個國家發展的局勢是否安穩,因此,貨幣的使用和流通不得不嚴謹起來。
那些所謂的“不用找了”確實聽起來很豪邁,只是這樣的情況大多是銀錢富足的情況,都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假如錢不夠,還如何能豪邁起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