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王朝時代,風云涌動,朝代交替,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隨著王朝興衰交替,無數家族起落,最終是留在了歷史長河里,能留下的建筑和遺址卻又告訴著人們曾經那些王朝的故事,還能傳承下的后人們早就遠離了家族曾經的輝煌歷史,從家族的族譜記錄中才能得知曾經的事跡,有的人仿古建筑懷古懷祖,同時默默守護著遺留的精神文化。
公元1279年,元攻陷南宋最后一個行都廣東崖山,宋滅,丞相陸秀夫抱著九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殉國,趙匡胤的弟弟世孫趙若和為逃避元軍,率家眷乘船逃往福州,匿姓為黃,最后隱居在在漳浦,至此一代王朝宋消失在歷史中。本就這么子孫后代隱姓埋名下去,不料到了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趙若和孫子黃明官被告同姓通婚案,當時查閱了黃明官族譜后,發現其家族之事,奏報朝廷,恢復趙姓。明隆慶五年(1571年),趙若和第10世孫趙范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擴建趙家堡。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趙范之子趙公瑞,考察開封、杭州宋代兩京建筑布局,擴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懷宋題刻。便有了如今的趙家堡。
趙家堡中的趙家族譜(圖源《趙家堡》一書,僅用于學習交流)
趙家堡,位于福建省漳浦縣畬鄉湖西碩高山下,方圓0.5公里,是南宋末年皇族閩沖郡王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10世孫)流亡避難隱居的一個古城堡,俗稱趙家堡。
趙家堡布局仿開封和杭州,城堡內外有兩道城墻,外城是條石砌基的三合土墻,高6米,寬2米,周長1082米,在此上建造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橫匾刻“東方鉅障”,南門刻“丹鼎鐘祥”,西門刻“碩高居勝”,北門是建造了一座甕城,甕城內有武廟和一父子大夫坊。
趙家堡分內外城,內城有一“完璧樓”的三層生土方樓,為趙家堡的主體建筑。“完璧樓”其背后頗有“完璧歸趙”的意思,因躲元軍隱姓埋名,直至明朝因被告發同姓通婚案,才得以恢復原姓“趙”。“完璧樓”用花崗巖條石砌成臺基,三合土夯筑,正方形三層四合式,呈回字形,周長88米,高13.6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層分10間,第二層分9間,第三層不分間,為四合大通廊。樓下有1米多深的天井,右角邊有地道可通城外。樓前建對向的二層小樓,以樓后墻為內城墻。
城中主體建筑為趙范府第,位于全城的正中心,坐南朝北,四座同式建筑并列,每座由門廳、前廳、兩廡天井、中堂、后樓構成,面寬五間,木結構,硬山頂,在府第的兩側建了三組廂房,府第前與城北墻之間開蓮花池,用一道長堤將蓮花池分成前后兩池,在左側建了一座汴派橋,橋是由一券頂拱橋與一平板橋組成,仿北宋故都開封的潘楊二湖和州橋的立意設置,在池的東側建了四座同式五開間堂屋和一個書院“輯卿小院”、石碑“讀書處”,是一個完善的居住區;池的西側為小山,在山上布置了佛廟,聚佛寶塔、禹廟,廟四周有意識地保存一批原始狀態的巖石,于巖石上留下了十幾處石刻,而形成了一個大形的園林區。
蓮花池長堤(圖源《趙家堡》一書,僅用于學習交流)
趙義在趙范內堡左前方建了一座仿南宋臨安皇宮修建的“官廳”,又稱為府第,有五座,五進并列,共有150間房。府內連環20個天井,前面是石砌廣場,廣場前高豎石旗桿的進士坊。園林中有荷池亭榭,橫跨池中的精致石拱橋上,建有六角涼亭。園中還有一座高6米的實心石砌七級聚佛寶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趙家堡外城,所建外城墻長1208米,依山勢起伏,南高北低,制高點在正南角上,而北側由于有一段城墻是沿著河岸建起來的,內側僅1米許,外側卻有4至5米高,所以把正門設在北偏西的位置上。南面城墻的規格明顯高于城北平緩地區的城墻,并建了多組敵臺設施。這里俗稱“小八達嶺”。它正好與東南角的趙范內堡以及高高聳立的完璧樓互為特角之勢,形成了一條從東城往南城至西城的防御地帶。正門設在北面,南城實際上被堵死,形成了背山面水的猛虎下山之勢。
南門堵住的甕城(圖源《趙家堡》一書,僅用于學習交流)
整個趙家堡如今看上去一個普通的民居堡壘,但其實在趙家府第花園中還保存著“悟石”、“墨池”、“巢云”、“禹碑”、“峋嶙碑”、“建城碑記”等勒石題刻。其中有明代大學士、禮部尚書、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書的“松竹村”。“墨池”石碑高1.56米,寬0.68米,字高0.5米,寬0.45米,乃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的手跡。
在趙家堡內還有不少廟宇,武廟、城隍廟、土地廟和佛廟等,均建于城門內側,距城門約7至8米或10余米不等。武廟位于北門內,門朝西,西闊11.4米,進深17.4米,分門廳、正殿與后殿。城隍廟建于東門內側,廟門正對著城門,規格較小,長寬不足3米。土地廟在西門內,規模同城隍廟,對聯寫著“白發知君老,黃金’、“上天求好事,下地保平安”。
佛廟位于城西的小山上,土木結構,單進三開間,廟前有圍墻,開一正門與二個邊門,奉祀三世釋迦如來,配祀觀音。趙家堡中比較特別的民間宗教建筑是一座禹廟,禹廟在閩南地區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廟位于佛廟正西側,朝東北向,面闊4.3米.進深3.8米,前面又建11米長的圍墻,圍墻兩側鑲嵌禹碑。
關帝廟(圖源《趙家堡》一書,僅用于學習交流)
趙家堡的有些建筑雖帶著點閩南建筑特色,但在很多建筑、古堡布局和園林的設計上處處可見汴梁遺風,從完璧樓到內城外城,幾乎仿了汴京城的布局設計,細節之處其實也是處處在仿汴京,其中的禹廟禹碑的復刻,蓮花二池替潘楊二湖,可見當時仿汴京痕跡。多位專業人士來趙家堡考察,也證實了這點。其實不難看出,宋朝趙氏家族對曾經的宋風的崇拜和向往,仿宋朝舊都建造的堡,舊朝王族族人聚集居住在這,守護著這座復刻舊朝故都的城堡,也守護著曾經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