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發源地,幾千年前,先人們就在這里開始了對器物營造之道的探索,而建筑正是營器大道的綜合載體和彰顯文明高度的重要標志。曲阜歷史上長期與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相毗鄰,以魯班、墨子為杰出代表的能工巧匠和發明家大量涌現,建筑的藝術品性、匠師的傳承體系既具有自身的顯著特色,又達到極高的技術水平,更保持了難得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都相當罕見。
脫胎于孔府修繕世家的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簡稱三孔古建)是國內最早組建的古建筑修繕隊伍之一,更是國內擁有傳承有序的施工隊伍、大型料場、堅持囤料傳統和歲修保養制度的代表性文物保護企業。始終堅持古建維修“四原”原則,沿襲家傳、師傳、口傳心授、心手相印的傳統“傳幫帶”模式,在屋梁上,在木架間,默默無聲而又從容堅定地踐行著古建筑維修任務和手工技藝的傳承,并根據時代發展要求,積極推動文物修繕工程與保護性研究的有機結合,使得三孔古建在技藝傳承、工程維修、課題研究、人才培養和高水平基地建設等方面業績斐然,成為我國文物保護工程隊伍中一股長久而鮮活的力量。
主要做法
堅持和完善師徒傳承模式
師父帶徒弟三孔古建現有技術隊伍大多出身于古老孔府的修繕世家,從祖、父輩開始就從事孔氏家族建筑的修繕和保養,家傳師教,世代相承,堅持傳統的“師父帶徒弟”人才培養模式,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算代,迄今已傳至第五代。他們把施工現場作為技藝傳承的課堂,注重手把手地教,一對一的學,讓維修技藝和文物保護理念,融入年輕人的內心深處,以老帶新,傳承有序。
技能比武牽頭組織、承辦或協辦2015年、2016年曲阜古建筑技能比賽,2017年山東省文物職業技能大賽,2018年全國文物修復職業技能競賽,2021年全國文物職業技能競賽,2022年山東省文物職業技能競賽暨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山東省選拔賽,參加在山西太原舉辦的2022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提升了員工技能,鍛煉了隊伍。
組織工人技能比賽
基地培訓成功建成明清官式建筑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曲阜分基地和山東省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與技術研究重點基地,利用150畝古建筑材料儲備料場,400平方米的曲阜古建筑博物館和150平方米的官式建筑營造技藝展廳,孔廟、孔府、孔林等施工現場,以及大型培訓教室,每年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到曲阜傳經授課,先后舉辦三孔古建筑彩繪保護工程培訓班、山東省大遺址保護培訓班、山東省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技術培訓班、中國孔廟保護協會古建筑保護管理培訓班、全省文物保護與古建維修高級研修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培訓班等專業培訓活動,為文保項目的啟動、實施、安全生產以及技能人才、管理隊伍深造提供了強大支撐。
基地培訓
外部培養爭取國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培訓名額,推薦員工外出進修。近年來,7名技術骨干人員被送到北京進行為期兩年左右的專門進修學習,5名施工工人被送到故宮舉辦的培訓班學習,參加國家文物局、山東省文物局、甘肅敦煌、陜西西安、北京建筑大學等主辦的各類培訓班的人員更是多達130人次,并組織員工通過網絡培訓、遠程教學等獲取專業技能知識。
巧用外腦與多所高校聯合設立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遺產保護產學研基地(曲阜)、城市與建筑遺產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東南大學)曲阜研究中心、北京建筑大學實踐教學基地、北京建筑大學產學研合作曲阜基地、濟南大學實踐教學基地等,通過專業課題研究來培養、鍛煉人才。邀請管理學、成功學專家授課,開展頭腦風暴,活躍員工思維。
工作室制度加強古建筑修繕技藝和傳統文化教育,成立李永革工作室,負責明清官式建筑營造技藝研究;成立王明亮工作室,負責三孔古建筑油飾彩畫技術研究;成立孔祥民工作室,負責傳統工藝傳承以及工匠和技能人才培養,現已升級為齊魯大工匠工作室。
待遇留人為了提高工人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三孔古建在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做了最大努力。發放工人冬閑階段工資;對獲得獎項的予以資金激勵;鼓勵員工考取各種學歷證書、職業技能證書,直接與工資掛鉤;培訓進修一律全額帶薪,報銷交通費、住宿費和學費;鼓勵員工發表學術文章、出版專業著作,給予相應補貼。
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培養和鍛煉了一支高素質專業隊伍,現擁有高級職稱專家7名,一級建造師5名,責任工程師17名,責任設計師11名,省級文物修復師11名,山東省技術能手5名,齊魯大工匠1名,山東省勞動模范2名,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2名,全國大賽一等獎5名,2人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方案審核專家庫成員,35人在本行業內從業超過30年。技術團隊老中青結合,傳承有序,梯次清晰,結構完整,具備了豐富的一線施工管理經驗、眾多工程實戰經歷和較強的專業研究能力。先后獲得中南海西花廳山東省政府施工管理獎、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典范單位、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先進單位等集體獎項,曲阜顏廟復圣殿落架大修工程、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繕工程、曲阜尼山孔廟古建筑群維修工程連續三年榮獲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獎。
堅守傳統技藝
曲阜的古建筑技術和工藝長期居于全國領先水平,明代中葉達到鼎盛。尤其是三孔建筑群,材質考究,工藝成熟,加工細膩,雕工精細,彩畫精美,規模宏大,堪稱明清官式建筑中的精品,歷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嚴格形制而又保持自身完整性的傳統營造技藝。
三孔古建始終堅守古建筑傳統工藝做法。木作方面,沿用傳統工具、傳統技藝及傳統材料,使文物真實性、原真性得到延續和傳承;瓦作方面,從灰漿淋制、屋面苫背、瓦頂工藝,到建筑墻體、地面等原材料、原工藝的沿用,與傳統做法一脈相承;油漆作方面,一直保留老一輩傳下來的傳統材料和熬制桐油工藝,熬制的灰油、光油和金膠油,貼金后光亮、飽滿、耐久;彩畫采用朱砂、章丹、石青、石綠、群青、銀朱等傳統材料;麻灰地仗則保持了老工匠常說的“桐油加豬血硬似鐵”的材料性能,確保了修繕工程質量;每年定時巡查,全面掌握古建筑原狀、現狀及可能存在的病害及風險點,開展地面鉆生桐油、屋面清掃、拔草倒壟、勾抹捉節夾壟灰等常規性檢修保養,是國內完整保持歲修保養制度和技術的代表性文保企業。
傳統地仗材料制作工藝——梳麻
堅持與時俱進,創新傳統技藝傳承和傳播方式,做完一個項目就出版一本書,總結工程效果、活動成果,記錄修繕的全過程,為長期深入的研究提供翔實材料和豐富資訊。已出版發行《顏廟復圣殿大修實錄》《曲阜尼山孔廟建筑群維修實錄》《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維修實錄》《技藝之美:2018年第一屆全國文物修復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紀實》《空谷足音——山東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專項調查紀實》《曲阜片區石刻文物信息采集技術研究》《曲阜片區石刻文物病害調查及保護修復技術研究》等專業圖書。
堅持使用傳統材料
長年從我國東北以及俄羅斯等地區購買大量優質紅松,囤積3~5年,使其風干出性,充分適應當地的氣候、溫度、濕度,達到性能穩定的狀態后才選料制作。所用磚瓦,經過2~3年以上的自然儲存,養成自然溫和好用的品性;與窯廠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加大提前量和余量,主動向合作方提供對應模具,對土質、工藝等進行全過程監管。在儲備料場設有多個大型淋灰池,精選優質塊灰,提前淋滿灰池,灰膏充分熟化至少一個月后才投入工程使用。
囤積木材料場
師徒傳承模式是穩定和壯大隊伍的重要法寶通過新老工匠個性化的傳承,不僅授受看得見的具體技能,更注重在研習過程中領悟古建技藝的人文內涵和技術精髓,達至整體感悟能力、日新精進能力等思想層面更高層次的躍進。師徒傳承制給人以歸屬感,在穩定的預期中持續提升自身技藝,無形之中加深對傳統技藝的熱愛與文化理解。這也正是現代的課堂集合式教學始終難以完全取代傳統師徒傳承模式的重要原因。有序的傳承,穩定、壯大了三孔古建的隊伍,確保了持續科研能力的形成。
傳統技藝是立足市場的根本近年來,眾多建筑單位在利益驅動下,紛紛打著“市場化”和“政府采購”旗號,以“公開招標”為借口,千方百計擠進古建筑維修工程相關領域,臨時組建隊伍,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違反文物修繕規律突擊施工。這些亂象,不僅危及文物本體安全,也使正規文保企業受到很大沖擊。三孔古建不為外界變化所動,始終堅持“四原”原則,堅持傳統工藝做法,不斷強化內功,經受住了文物載體和時光歲月的考驗。
傳統材料是保證工程質量的基礎傳統的古建筑材料,經過專門的自然儲存和處理過程,性能穩定,堅固牢靠,能更好地與古建筑融為一體,經久不衰,大大減少返工維修幾率,確保歷史信息的完整延續保留。三孔古建的料場,其囤料規模、專業化程度,以及堅持的標準之高、時間之長,在中國古建筑行業有口皆碑,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和推廣價值,得到歷任國家文物局領導和廣大專家的高度贊揚。
三孔古建將繼續加大宣傳力度,編輯出版《曲阜古建筑營造技藝大全》《三孔古建工匠傳》等書籍,宣傳古建筑修繕藝術,弘揚工匠精神,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這項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