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佑圣觀路44號的居民們都搬走了——這幢四層小樓已啟動危房治理。
空蕩蕩的小樓,留下來等待這里的改變。

馬市街,擁有14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馮山人巷6號,也曾一度風雨飄搖。今年經過有機更新,如今已風韻初具。
“過去屋頂漏雨厲害,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現在,曾經居住在這里的15戶居民,都盼著早點搬回“新家”。
最近,上城區全面完成了“危房治理三年行動”任務(2015-2017)——自2015年起上城區啟動“危房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列入行動計劃房屋514處,總建筑面積21.6萬平方米,占杭州全市計劃內治理危房總數的37.9%,為全市數量最多。
目前,該計劃內的危房已提前半年全部完成治理。更多的上城老百姓說,從此以后,“再也不怕下雨天。”
讓“老房子”成為文化符號
“上城區擁有市級歷史建筑六批、共162處,歷史文化街區7處,歷史地段10處,占杭州市總量的一半以上。”上城區住建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作為歷史底蘊深厚的中心城區,上城區的“危房”,經過精心修繕,更多的成為了城市記憶、文化符號。

多年來,以“應保盡保、修舊如舊、最小干預、恢復歷史風貌”的工作原則,上城區發揮工匠精神,通過落架大修、有機更新等手段,為思鑫坊、泗水新村等眾多歷史建筑,注入了新活力,以危房治理積極推進歷史建筑保護,精心雕琢“世界名城”的歷史底色。

讓“老房子”留下城市記憶
前陣子,光復路105號最后一戶居民搬走了。
“家當都帶走了,搬新家咯!”王師傅一家人就此告別,已成為C級危房的老屋,將徹底實施落架大修。

這幢二層小樓,現在看起來破敗不堪,毫不起眼,其實背后有著一段難忘的“城市記憶”。原來,在昔日的橋邊河畔水埠頭,這幢二層小樓曾是一座擁有17間客房的“水景”客棧,當年清爽漂亮,奪人眼目。
原本經營得好好的,誰知老板家里出了一個賭徒,嗜賭如命,把旅館房間一間一間“輸”了出去。到了后來,旅館也開不下去了,陸續有住家搬了進來,每戶人家一間,支付二兩金子作為“頂費”。

直到解放以后,客棧變為“公房”,住滿了十七戶人家。幾十年來,擠擠挨挨,無廚無衛。
最后搬家的這個住戶姓王,今年50多歲,有兄弟姐妹5個。王師傅回憶說,上世紀四十年代,他們的父親在中山中路清泰街轉角的“杭州萬能螺絲店”隔壁開有一間眼鏡店。20歲時,他們的母親就住進了光復路105號,算起來那應該是1943年的事了。享年94歲的老母親,今年春節剛剛去世。

仲向平等城市研究專家,還為這幢老房子寫下了頗為生動的手札:
三進院落,兩幢樓屋,還看得出走馬內廊,雕花牛腿。進入大門,左右廂房。左廂房門口有一口井,正屋客堂地板下也埋有一口井。前者是供人用的,后者是冬暖夏涼調節溫度用的。屋內設井還寓意財源滾滾,好運連連,所謂“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
以危舊房整治項目、征遷地塊為線索,上城區湖濱街道就選取了70處老建筑、老地標,邀請城市研究和文史方面的學者、專家,在搬遷改造之前,一起尋訪居民的回憶,挖掘背后的故事。將來,伴隨著這些“老屋”變“新居”,老杭州的城市記憶仍舊可以保留下來。
目前,湖濱街道組織的專家團隊已經整理出了20多份老房子的“檔案”,接下來還將繼續開展第二期工作。
力爭2017年底完成全域化危房治理
今年,以推進“四個全域化”為目標,上城區又立下了“軍令狀”——力爭2017年底完成全域化危房治理目標。
經過前期排查,今年上城區新列入改造項目61處,建筑面積3.13萬平方米。截止目前,已完成42處,所有項目計劃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修繕、改造或拆除。
除了“背街小巷”,上城區還有一些成片的危舊房主要集中在“城中村”中。近年來,上城區以城中村改造助推危房治理,更多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
比如,紫陽街道的木場巷社區,前幾年遇到暴雨天氣,危舊房區域積水曾經有近一米多高。去年,為徹底改善百姓居住環境,上城區將該區域納入了征遷改造范圍。今年4月,昔日危房中的住戶都已騰空交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