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你知道吸貓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流行的嗎?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天下和平。長沙丞相家中,出現了一種紋樣獨特的盤子。
圓圓的眼睛,胖胖的身體,尖尖的耳朵,長長的尾巴,它們是來自西漢的喵星人。這個盤子叫做貍貓紋漆食盤。
出土
貍貓紋漆食盤,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口徑27.5厘米,高6.2厘米。
漆器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戰國至西漢,是髹(xiū)漆業的鼎盛時期。但漆器制作工序繁復,價格昂貴,只有富貴之家才能享用。
馬王堆一、三號墓出土了近500件漆器,亮麗如新,品種繁多。胎質以木胎為主,也有少量夾纻(zhù)胎、竹胎。器型大小兼備,裝飾推陳出新,紋飾清秀華美,是西漢前期漆器的代表性作品。
漆盤上的喵星人
貍貓紋漆食盤,畫面整體呈同心圓的形態向外擴展,構圖講究對稱。
盤內黑漆地上用朱漆單線勾勒,黑漆描繪,內涂灰綠色漆,卷曲的云紋散布盤底與內壁,疏散的云紋中藏有貍與龜二種動物。
這件器物紋飾組合比較特殊,其中貍紋作裝飾在漢代之前并不多見。
據我國古代文獻記載:馴貍捕鼠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西周以前的貓并非是受人喜歡的家貓,而是體大性猛的野貓,古代稱之為貍。
我國最早的馴貍捕鼠的記載見于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揚權》中有“使雞司夜,令貍執鼠,皆用其能。”《呂氏春秋》中有“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貍處堂而眾鼠散。”
漢代時仍稱貓為貍。《淮南子》記載:“譬尤雀之見鵲,而鼠之遇貍也,亦必無余命矣”、“貍頭愈鼠,雞頭已瘺,此類之推者也。”《說苑》(漢劉向著)就談到養貍捕鼠,并稱在民間買到捕鼠的“百錢之貍”是很容易的。
唐宋開始,馴化的貍被稱為“貍貓”或“貓咪”之類,貍便成為民間普遍的家養動物了。
貓前爪穩穩落地,保持絕對的安靜。兩只耳朵豎起像天線,進入警戒狀態。尾巴高高翹起,預示著尚未馴服的野性。朱砂勾畫雙眼,瞪得像銅鈴,目露兇光,射出閃電般的精明,說明它是個狠角色。
龜代表長壽,在當時被視為一種祥瑞,與龍、鳳、麟并稱“四靈”。龜昂著葡伏,四爪外露,作爬行狀態,形象頗為生動。
貓與龜的組合,反映了當時人們希望延年益壽的美好愿望。
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貓,大大方方地棲息在貴族的餐盤上,呼吸著新時代的空氣,一個新興國家的形象,躍然而出。
“君幸食”
貍貓紋漆食盤內云紋間隙處朱書“君幸食”,外底朱書“九升”和“轪侯家”。
“君幸食”可知這是盛食之盤,勸君進食之意。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吃好喝好”,賦予餐具人文關懷。
我國吸貓第一人
辛追夫人,貍貓紋漆盤的擁有者。她駝著背,接受天神的指引,升入天堂。
她的生活可能并不快樂,丈夫在她30歲時去世,晚年又失去了兒子。本人也患有冠心病和膽結石。辛追夫人的生活可以說是苦悶的。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貍貓紋所代表的長壽、安康,并未在辛追的人生里完全實現。
但是,正是因為她的選擇和使用,我們才得以見到如此圓潤的弧度、黑紅二色的和諧搭配,具有強烈寫實風格的繪畫技術,這三者完美結合于一方盤子上,呈現著一位漢朝女子的“小確幸”。
簡單的祝福、可愛的喵星人,實用至上,兼顧美觀,或許能讓孤獨的辛追夫人在吃飯的時候,想起家庭團圓的溫馨時刻,從而感到一絲溫暖。
“君幸食”——祝您每天吃得開心,吃得舒坦!
下期預告:算籌 陜西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