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尋芳草綠,莫問白雲深。——雨水
立春之后,便是雨水,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氣候漸漸回暖,冰雪融化,雨量逐漸充沛,樹梢輕拂微風,樹間陽鳥起伏和鳴,春云淡冶如笑,春雨便蒼翠如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待雨后柳煙成陣,便春意宜人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春雨之情很深的杜甫,寥寥數筆,用了一個擬人化的手法,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美詩,來謳歌知時節的春雨,在靜悄悄的夜間挑選了一個吉日良時而降至人間。
古人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動。"獺祭魚,獺為水獺,也名水狗,魚感水暖上游,水獺開始捕魚,往往吃兩口就扔于岸上,古人認為是以魚祭水。《呂氏春秋·孟春》中高誘注道:“獺獱,水禽也。取鯉魚置水邊,四面陳之,世謂之祭。”似乎獺也知道感恩雨水,獺捕魚后先祭后食,此舉令人感動,清初詩人孫枝蔚《老妻病愈設餅祭神》詩曰:“一點虔誠意,惟同獺祭魚。”候雁北,雨水后五日,"候雁北",雁為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去江南,它感知到春信,開始向原來在北方的駐地飛返。草木萌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之氣交而為泰,故草木萌生發動矣。”再五日,雨媚風嬌,草長鶯飛。我們仔細觀察自然,就可以發現此時花草樹木開始含苞,或已是半苞了。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千多年前的雨水節氣,襄陽詩人孟浩然春夜入眠,竟不覺曉,待到耳聞啼鳥啾啾,才被驚覺,醒來眼見戶外春雨初霽,天朗氣清,回想夜里風雨瀟瀟,禁不住吟詠成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雨水后,泥土開始變得松軟,萬物萌動。鄉野間此時在裊裊炊煙的映襯下,春雨如霧似煙,把世界裝扮得朦朦朧朧,引起人們無限遐想。“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寫道。雨水時節,農家的窗戶敞開來,開始迎接燕子的歸來。田野里,農夫開始馭牛下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雖然乍寒乍暖,但春雨如酥,草木隨地中陽氣上升而開始抽出細細尖尖的嫩芽,新一年耕種正在孕育之中。
多少樓臺煙雨中…
雨水節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日,在這一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著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人們也都在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乞求著順利安康。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統,到了雨水時節,出嫁的女兒要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需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以盡快懷孕。女婿要給岳父岳母送禮——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稱為“接壽”,寓意長命百歲。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禮,岳父母還要回贈雨傘,讓他出門奔波時,能遮風擋雨。

說起雨傘,作為我們最常用的擋雨的器具,可謂歷史悠久。我國遠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發明了雨傘。初期雨傘多用昂貴的絲帛為材質,直到漢代廉價的紙的發明普及可為替代。人們在紙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經久耐用。由于物美價廉、經濟實用,油紙傘得以廣泛地流傳和使用。宋代,傘已經成為社會上的大眾用品了。劉松年《斗茶圖》四人中有三人隨身攜帶著傘,說明人們出行時,傘是隨帶物品中必不可少的。不過,封建等級門第思想的影響下,傘的使用也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的等級使用不同的傘,如清代就規定,庶民不得用羅絹涼傘。
雖然說雨傘是大家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但是,我們也清楚,歷史最為悠久的遮雨器具并不是它,而是蓑衣。我國在上古時期,人們為了抵擋風雨的侵擾。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然后用草簡單做一個編織做成擋雨器具,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蓑草的表皮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狀,所以用來制雨衣,雨水不易滲透。其為賤物,輕易可得,在很長時期內,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這種蓑衣。
《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就記錄了當時人們穿蓑衣的情況。“蓑笠,備雨服。”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著這種草衣來從事勞作的。唐代劉禹錫所作的樂府詩《插田歌》“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嚶佇如竹枝”所描述的正是春雨時節農夫披著綠草編的蓑衣在田間耕作的場景。

雨水時節,在淅淅瀝瀝的春雨里,農人或許正穿著蓑衣,帶著斗笠在田間勞作,而對舊時文人來說,萬物春意萌動,窗外雨聲相伴,此刻還有什么比就著這嘀嗒的雨滴聲,一書一茶更為愜意?雨天讀書,最可得凈。聽那冷雨敲窗,塵囂遠去,室內靜得連一枚針落地都可聞。這時萬慮俱釋,心寧神謐,仿佛身在煙消日出的青山綠水中,連那不見人處的“唉乃”舟聲也隱隱可辨。其時的讀書心境,就如同枯木老干,在無聲潛入的潤雨中悄然發出新花,或者像泥塞垢積的道路,經過一番雨洗,變得潔凈清爽。若是雨夜,耳邊傳來雨打蕉葉聲,捧書一卷倚床夜讀到天明,這種閑適舒暢,真是給個皇帝也不換了。
關于雨中讀書,年初上映的一本電影《無問西東》里,有這么的一處場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時間回到戰火紛飛、民族危難的西南聯大時期,茅草棚搭就簡陋的聯大校舍里,外面大雨侵盆,屋內小雨滴答,正在授課的老先生,因為云南下雨聲音太響而無法講課,從容地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四個遒勁的大字,遂袖手凝神,物我兩忘,任由屋頂漏下的雨水浸潤了滿身長衫,雖破瓦寒窯、一介布衣,但端坐那里就是一片錦繡山河。磅礴雨聲里,老師靜坐,學生端坐,國難顛沛流離時代的倔強與篤定,知識分子的堅韌與不屈之氣,直擊人心,許多觀眾都表示此刻“瞬間淚目”了。
電影結束,字幕升起,沒想,緊接著一張又一張照片隨屏而過,梅貽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啟超、王國維、徐志摩、聞一多、華羅庚、朱自清、錢鐘書……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一個一個出現的屏幕上,毫不懷疑,才平復的心情馬上被點燃,滿起雞皮疙瘩,就好像一年級參加升旗儀式一般。
在那時,在戰火中的西南聯大,他們猶如散落在時代里的明珠,滿腹經綸,心系國家,于危難里奔走,讓一個民族從蒙昧中蘇醒,睜開眼看世界,人心在歲月中歷經百轉,終鑄成民族的獵獵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