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了。同時,也有人懷疑,傳統文化形成于千年之前,會不會過時呢?要探討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回答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義不容易下。對于難以準確定義的詞,人們就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來使用,可以說是“一個概念,各自表述”,我們也不例外。
我們這里要說的文化概念來自《易經》。《易經·賁卦》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指動物身上的斑紋,既有修飾、裝飾的作用,也是不同動物之間互相區別的特征。“賁”就是紋飾。賁卦,上卦是艮,代表山;下卦是離,代表火。山,是不可撼動的,可以類象為決斷、取舍,也就是“文明以止”的“止”的意思。火,是絢麗燦爛的,可以類象為“文明”。“文明以止,人文也”可以理解為:以文明來做決斷、取舍,是人類異于動物的特征;“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理解為:深刻認識、把握人類這種以文明來決斷、取舍的特征,就可以教化天下,這就是文化。
比如,餓了就吃,是人類與動物都有的本能,不算文化。吃出講究,讓飯菜具有情感含義,像長壽面、生日蛋糕等,這就不是動物所能理解的,而是人類所特有的“文明以止”,這就是文化。善用它,就可以教化天下,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又如,一個普通的小鐵片,其價值和作用是很有限的。如果在這個小鐵片上,刻上某著名大學的名稱,它就有了紀念意義。如果名稱是由校方專門刻在鐵片上的,而且獲得這個鐵片的條件是必須在高考中勝出,那么,這個鐵片就成了校徽,具有了完全不同于鐵片本身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文化。善用這一點,就可以影響很多參加高考的學生和家長,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因此,文化有看得見、摸得著的一面,也就是說它有器物、技藝層面的載體;同時,還有看不見、摸不著的一面,比如器物、技藝背后所反映的習慣、規則等制度,以及思想、精神等智慧。看不見、摸不著的這一面,才是文化的本質內涵。
如果從器物、技藝等載體層面談,無論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會過時;但如果從更本質的制度、智慧等內涵層面談,就不一定過時。
比如,電子計算機是現代文化或者說西方文化的產物。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盛行于全球的586型號計算機,距離今天不過20年,就已經完全過時了,很多年輕人可能根本就沒聽說過。但是,生產586型號計算機的IBM公司、英特爾公司都還在,其研發、生產、銷售制度也都還在,并沒有過時。將來有一天,IBM公司、英特爾公司也會不復存在,其研發、生產、銷售制度也會不再適用。但是,計算機技術所賴以產生的智慧,卻一直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作用。
傳統文化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比電子計算機久遠得多,在器物、技藝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層面,過時也是正常的。比如,商周時代的青銅鼎,從器物層面的作用來看,完全不能和今天最普通的鐵鍋、電飯鍋相提并論,已經過時了;如果從鼎所反映的飲食習慣、禮儀規則等制度層面來看,今天雖然已經不能直接拿來用,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如果從鼎所體現的教化智慧以及銘文中的一些做人、治國道理來看,今天依然有用,并未過時。
總之,要討論傳統文化會不會過時,先要分清所討論的對象在傳統文化的哪個層面。如果是指器物層面,則遲早都會過時,不過時不足以談發展;如果是指制度層面,則不會完全過時,今天依然可以借鑒;如果是指智慧層面,則完全不會過時,今天依然可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