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國家寶藏》之一:每逢戰略必丟失,石鼓能活到今天也是不容易啊!
《國家寶藏》國之重寶,每一件文物都成就了一段傳奇,在第一期節目中,故宮博物院拿出了三件稀世珍寶,分別是《千里江山圖》、“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和“石鼓”。
而其中最吸引小編眼球的是那其貌不揚的石鼓,這個剛剛被評選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經歷比傳國玉璽還傳奇!它到底有何玄機,兩千多年來它們又蘊藏著什么秘密呢?
從這一期開始,古建中國帶你戲說《國家寶藏》中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本期我們就從“石鼓”開始說起。
介紹一下,這就是中華第一古物--石鼓
石鼓,也被叫做獵碣、雍邑刻石、陳倉石鼓、岐陽石鼓,距今2000多年,在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于秦之舊地——陜西寶雞的岐山北坡的荒郊被發現,共有十個。它們是花崗巖質地,每個直徑約1米,重約一噸。石鼓外形相似,上狹下寬,形似鼓,因此得名石鼓。
石鼓的與眾不同在于:石鼓不會說話,但刻在它上面的石鼓文,是一種失傳的文字,它是實實在在的文化符號,歷經千年歲月,遭遇多重戰爭和人為損壞,依然屹立,有著極高的人文價值。對于研究漢字的演進過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石鼓上的陜西話堪稱漢字的“祖宗”
石鼓上最令人感興趣的自然是“石鼓文”了。石鼓上面刻有先秦文字--石鼓文,相傳李斯創造小篆時,就是參考了石鼓文。石鼓身上刻鑿的文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史籀文”。它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也被專家稱為漢字的“祖宗”。
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后世人們因為能見到的史籀文僅在此石鼓之上,所以也有稱它為石鼓文。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
石鼓在唐貞觀時期被發現,但是它上面并無年代落款,也沒有作者姓名,所書詩文簡短,且文字古奧難識,詩意含蓄隱晦,因此至今都無法得知石鼓產生于何時,所作何用。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后人又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將十面石鼓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它是上承金文下接篆書的過渡標志。
唐代韓愈曾專門為其上書請求妥善保存,并著《石鼓歌》。在寶雞流傳著許多關于石鼓的傳說,所以主持人張國立開玩笑的說,如果石鼓會說話一定說的是陜西話。
每逢戰亂必丟失 盛世必重現
安史之亂:唐王朝在戰火中風雨飄搖,在雍城躲避戰禍的唐肅宗還曾責令官員將石鼓運到雍城城南,供駐扎的文武百官賞玩。后來,隨著戰亂逼近雍城,石鼓又被倉促移至荒野,掩埋起來。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地方官吏終于查訪到了石鼓的埋藏之處。當時還是國子學博士的韓愈聞訊上書,請求把石鼓搬到太學府,但直到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有關部門才采納了韓愈的建議,石鼓被移到了鳳翔文廟。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蝕跡斑斑,石鼓上的字跡殘缺不全,引得無數名家學者為之慨嘆。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棄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乍原”居然遺失。隨著李唐王朝的坍塌,鳳翔文廟在戰火中被焚毀,廟內所藏的9面石鼓再次失蹤。
靖康之難、抗金起義等:石鼓再次受到損壞,到了元代只剩余386個文字,還包括近一半的不可辨認的字。元大德四年(1300年),國子教授虞集在一片淤泥中發現石鼓,便組織將石鼓遷往文廟大成門內保存,平安經歷了元明清三代。
1931年:日軍侵華,為了保護故宮博物院里的百萬件國寶不被日寇洗劫,故宮人決定將一萬三千箱文物南遷。梁家第一代故宮守護人梁廷煒輾轉全國16年,將石鼓護送到南京。
1950年:石鼓被梁家后人運回了北京,現真品存放在故宮博物院中。如今,梁金生老先生作為梁家第五代故宮守護人繼續守護著石鼓和故宮的其他文物
石鼓--國之重器意義于現在
石鼓是國之重器,被稱為鎮國之寶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從文物的角度來看,石鼓為“中華第一古物”,世稱“石刻之祖”。二是從文字的角度來看,石鼓文是一種獨特的漢字字體。三是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范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四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石鼓文為最早的詩歌作品之一。五是從珍奇的角度來看,石鼓為歷代皇帝所鐘愛。六是從流傳的角度來看,石鼓的經歷富于傳奇色彩。
總而言之,“石鼓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獨一無二的文物價值,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它入選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節目的原因,亦正在此處。想我悠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滄桑,石鼓都被腐蝕了,但上面的文字永存,器可朽,魂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