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線、紅線和生命力。去年2月份,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安部消防局出臺《文物建筑電氣防火導則(試行)》,推動文物建筑電氣火災防治工作,提升防控水平,推動文物建筑電氣火災防控科學化、標準化和制度化。
針對當前文物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國家文物局去年還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全國文物安全狀況大排查,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還聯合財政、公安、工商、宗教等部門,對全國大排查行動開展情況進行全覆蓋式的檢查督察。

“共排查了約23萬家文物博物館單位,共發現各類文物安全隱患和問題21000多處,其中40%是消防隱患。”陳培軍說,通過排查一方面發現火災隱患問題,另一方面督促整改。
此外,國家文物局支持國保單位消防設施建設力度也逐年加大。陳培軍提到,去年一年里支持國保單位消防重點項目達到378個、投資10億,解決了大批火災風險較大的古城、古鎮、古村落和古建筑火災防范基礎設施保障問題。
如何有效預防火災是文物、古建筑保護中的一大難題,近年來,一些阻燃技術時有使用。通報會后,劉大明接受光明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阻燃技術針對近現代民居等有一定效果,但對于古建筑可能有負面影響。首先,阻燃材料對古建筑體上有彩繪地方是否存在傷害還有待考證;另外,阻燃技術有效期多為三至五年,到期后再涂不僅成本提高,也會造成保護工作更加繁冗。
針對電氣火災,文物部門已在重點區域選擇了古建筑群、古村寨以及街區作為試點,通過使用探測器系統對電器電路進行監控,發現異常將及時報警、迅速排查。比如,從2013年開始,安徽部分古村落以及四川武侯祠街區、承德避暑山莊等地已開始試用。“電氣發熱引起火災有一個過程,報警技術其實比人為排查發現隱患的速度更快。如果通過試點效果明顯,且對文物沒有負面影響,我們會對其大規模鋪開。”劉大明說。
互聯網技術在文物建筑防火方面也將大有可為。“國家文物局與公安部消防局正在探索文物消防物聯網建設,希望與城市智慧建設相結合,從部門監管、自救自防的角度多重兼顧,目前已有了一些實踐。”劉大明還以鼓浪嶼為例說,目前鼓浪嶼已建立了科學檢測預警機制,綜合運用遙感、數據庫、移動通訊、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帶動新工作管理模式。“在新技術方面,大家都在不斷探索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