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說起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描述,全國人大代表、龍巖市新羅區西城街道西安村黨委書記章聯生說,幾天前,龍巖正式實施《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標志著龍巖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管理工作走上法治化、規范化軌道,將推動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守護好紅色文化。
福建省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到,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鼓浪嶼申遺成功作出重要指示以來,福建省各地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舉措頻頻: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古泉州(刺桐)史跡”被確定為我國201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三明市推動萬壽巖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并出臺保護條例,尤溪聯合梯田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精神文明高品位的重要手段。”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曾靜萍認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要自覺地落在行動上。以前保護傳承不易在于經費不足,現在只要想做事,項目肯定是有的,資金都可以申請,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鼓浪嶼申遺成功后,習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來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副市長國桂榮深有感觸。她說,從鼓浪嶼申遺的過程看,一定要有國際視野,站在保護世界文化瑰寶、實現精神文明高品位的高度來對待。下一步,廈門將主動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借鑒其他世界遺產地在高科技運用、數字化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把鼓浪嶼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惠及廣大群眾。同時,廈門將成立專門的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更好地統籌對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保護的目的是什么?章聯生認為,保護是為了主動傳承紅色基因。他建議,在龍巖率先出臺由設區市制定的保護紅色文化遺存的地方性法規后,各地應加快出臺類似法規,加大宣傳教育、貫徹落實,讓歷史文脈和紅色遺產延續、傳承下去。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實現民心相通,首要在于文化先行。”我省代表委員們認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開來,也是保護傳承的重要方式。

全國人大代表、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岐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曾云英長期關注媽祖文化的保護傳承問題。“讓媽祖文化在世界上更廣泛傳播,是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更有效的方式。”她建議,設立國家級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區,深入挖掘媽祖文化價值內涵,構建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從政策資金支持、基礎設施聯通等方面提高媽祖文化交流活動的保障水平,讓媽祖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全國政協委員、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會長董希源建議,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利用的關系,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積極“走出去”,讓更多民眾接受中國文化、認同文化遺產,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福建省代表、委員們表示,習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和親切囑托,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明確保護傳承要求,為今后我省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進一步提高站位、提高認識,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認真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進一步打響福建文化品牌,努力實現精神文明高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