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武漢在短時間內迅速建起專門醫院“火神山”和“雷神山”。在古代對突發性疫疾也采取隔離治療,并且建有類似“火神山”“雷神山”式的醫院。
秦朝時就設有癘遷所,是當時專門收容麻風病人的隔離治療醫院,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風病隔離醫院。1975年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發掘的秦代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上記載:“城旦,鬼薪癘,何論?當遷癘遷所。”
“城旦”是秦朝的勞役刑之一,是指強制男性犯人早起去修筑城墻的苦役;“鬼薪”是秦朝時的一種徒刑,指從事官府雜役、手工業生產勞動以及其它各種重體力勞動等;“癘”指麻風病。
在秦朝,人們如果發現身邊有人染上麻風病時,要立即向官府報告,官府將患者抓捕后,并經過醫生確診,將其送到癘遷所進行強制隔離,以防止麻風病毒傳播蔓延。《睡虎地秦墓竹簡》在“封診式”一節里詳細記錄了一個病例:某里的里典甲將該里士伍丙送到官府,報告說:“懷疑他是麻風病,將他送到。”
官員訊問丙,丙供稱:“在三歲時患有瘡傷,眉毛脫落,不知道是什么病,沒有其他過犯。”官員命醫生丁對丙進行檢驗,丁報告說:“丙沒有眉毛,鼻梁斷絕,鼻腔已壞,探刺到他的鼻孔,不打噴,臂肘和膝部……兩腳不能正常行走,有潰爛一處,手上沒有汗毛,讓他呼喊,其聲嘶啞,確診是麻風病。”
西漢平帝劉衎即位時才9歲,實際是由大司馬王莽主持朝政。這個小皇帝也是多災多難,在他改元的第二年就發生了大災難。《漢書》記載,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國發生大旱災、蝗災,青州尤為嚴重,赤地千里,餓殍遍地,瘟疫大流行。
面對嚴重的災荒和疫情,王莽積極布置救災防疫,并帶頭捐款。在他的帶動下,230名官民獻出自家的田地住宅,以救濟災民。災區還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王莽還在長安城中造一條閭里,建邸舍房屋200區,朝廷將災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派來醫生,送來藥品,進行隔離醫治,以防止相互傳染。
朝廷撤銷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改為安民縣,建起官署與住房,招募貧民遷居于此,由縣官發給口糧,并分配土地與生活用具,借給犁耙、耕牛、種子和糧食,讓災民病愈后在這里安居樂業。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上表贊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圣人相媲美。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52歲的蘇軾得到皇太后的恩寵得以東山再起,到達杭州任太守。赴任后的蘇軾也是春風得意,雄心勃勃,準備大干一場。他利用與皇太后的特殊關系,向朝廷爭取資金4萬貫修繕官衙、城門、糧倉等。沒想到天有不測風云,在他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顆粒無收,饑民哀嚎,流離失所。
由于饑民食用死掉的家畜家禽,造成疫疾大流行。一時米價上漲,人心惶惶,社會不穩。蘇軾立即上奏朝廷,請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賜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換取糧米救濟饑餓的人,向貧病交加的百姓減價出售常平倉的大米,以解饑荒。這才穩定了物價。他還命令官府做了很多饘粥,救濟饑民,又拿出在老家眉山名醫巢谷處央求到的“圣散子方”,配成藥劑發給患者,并派官員帶著醫生到各街巷為患病者醫治,救活了很多人。
更難能可貴的是蘇軾能從長遠考慮,他深知“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于是蘇軾將朝廷撥付的修繕費節約出來的2000緡錢拿出來,自己又慷慨解囊,捐出50兩黃金,在杭州城中心眾安橋,很快建起了一處病坊,取名“安樂坊”。
據記載,安樂坊在三年時間里就醫好了上千個患者。蘇軾還未雨綢繆,廣蓄糧米、藥品,以備急用。后來朝廷充分肯定了蘇軾的做法,將安樂坊收歸朝廷管理,更名為“安濟坊”,聘請道士主持經營,并撥付經費,還賜給該院醫護人員“紫袍”,使其具備了“公務員”身份。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朝廷開始在各地設置安濟坊,專為窮苦人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