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2013年年初,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法生重新找到了“回家”的路。作為尼山圣源書院的秘書長,他和義工講師團一起,每周末在曲阜、泗水的尼山周圍下鄉講授儒學。他們用農民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講述最基本的孝親敬老的故事,被人們稱為“鄉村儒學”。一年多下來,村支書們驚奇地發現,村里打娘罵老的沒有了,小偷小摸沒有了,而義工們最大的感受是,村民“心里變得柔軟了”。傳統文化資源“以文化人”的生動實踐,在此得見一斑。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開拓前行,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一方面持續推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論話語體系的形成,一方面引領蓬勃的大眾文化實踐,努力將中華美德和人文精神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推動知與行并進,不斷增強人民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理論研究引領社會。樓宇烈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牟鐘鑒的《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張豈之的《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在2016年先后問世。三位耄耋老人,將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多年思考向人們作了一次漂亮的“講清楚”。
文化典籍走向當代。從《辭源》第三版、《中國古籍總目》出版到《二十五史》“新定本”問世,沉甸甸的文化遺產正在當代復活。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國家古籍保護工程、中華文化典籍整理編纂出版,已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抓手。
大眾文藝唱響和聲。在中宣部統一的規劃引導下,傳統戲曲振興工程、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等陸續實施。從《百鳥朝鳳》到《戰狼2》,一批制作精美、質量上乘的電影作品將民族文化精髓融入其間;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原創傳統文化類節目屢屢被網友點贊“有文化有格調有內涵”。
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通過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正在實現知與行的并進,理論發展與大眾普及的互動。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奮進中,一天一天邁向現實。
中與外對話
2017年9月20日,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開幕。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位國內外學者,圍繞“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了多元文化間精彩的碰撞與對話。
這是中國搭建的眾多文化交流平臺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對中華文化精神的全面闡揚和對世界文明發展大勢的精準把握,形成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文化發展要求,一方面樹立全球視野,大膽借鑒、引進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一方面堅持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呵護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推進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深層互動,不斷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胸中有乾坤、心里有定力,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逐步架構起支撐文化交流的四梁八柱?!蛾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先后出臺,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系統性載體;《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就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開辟專門章節,對創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文化交流水平形成了指導意見,極大帶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邁向世界的腳步。

人們看到,中外文化交流機制日漸成熟,品牌更加閃亮。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已和“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全部簽訂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已在140個國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學院、1073個孔子課堂,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30個、中國館14個。
人們看到,中國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春風化雨般浸潤了各種文化交流項目。“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慰僑訪演活動、中國絲綢之路藝術精品展等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在海外贏得熱烈歡迎,全球各大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學術盛會中,都活躍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
人們看到,中華文化滋養的文學藝術已結出了具有世界意義、獲得全球傳播的碩果。莫言、許淵沖、曹文軒、劉慈欣亮相世界文壇的最高領獎臺,印證“中國最好的文學就是世界水準的文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海外產生現象級的觀賞熱潮,再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從高雅文學到大眾文藝,“中國風”作品正在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講述著中國。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今天,大江東去的豪邁、乘風破浪的逸興、青天攬月的壯思,再次融入社會審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智慧,持續滋養當代文明。中國文化發展如大河奔流,在全球化時代澎湃著文化自信的潮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