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中華文化,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9月18日到23日期間,“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采訪組來到福建。采訪中記者發現,在福建,對非遺的保護,正在越來越多的引入現代科技和現代經營理念,3D打印、AR和VR技術、O2O經營模式等使傳統非遺在與當代文化相適應中“開自己之生面”。
AR、VR技術給非遺全新視角

2009年11月6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正式掛牌并對外開放。博覽苑位于福州市南后街82號葉氏民居內,這處含明、清、民國三個時代建筑風格的院落“于鬧市里得清凈,于鼓噪得安穩”。其中所展陳的內容均為入選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以上非遺項目,以及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序列的7個世界級項目等。
但博覽苑并非只是“老宅子里曬老手藝”。走近博覽苑,會發現在四進院落空曠處還安裝有大屏幕液晶顯示屏,不斷滾動播放優秀非遺項目短片和宣介資料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博覽苑專門開辟了一個空間單獨設置“福建非遺數字化體驗館”。體驗館里,呈現的是當前最為火爆的AR和VR技術,博覽苑將這些技術融入非遺體驗劇,將傳統展陳方式輔以全新視角,讓觀眾直觀地了解、感受和體驗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游客使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將博覽苑里非遺項目通過AR技術“帶回家”,聽南音,看莆仙戲,都可以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一鍵實現。
福建省非遺保護中心書記、館長陳秀梅介紹,未來,非遺博覽苑還將適時創新展陳內容形式,拓寬整體展示思路,增加數字化體驗在總體規劃中的比重。
脫胎漆器引入3D打印非遺需要新創意

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并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其源于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漆藝,有“珍貴的黑寶石”、“人間國寶”等美譽。2006年5月,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記者采訪中發現,一項前沿科技——3D打印已經被引入這項古老的技藝之中。在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的一處工作室里,記者就看到了一臺正在制作“胎體”的3D打印機。
“首先要做個泥塑原型,然后用石膏‘倒’出來,裱上麻布、刮灰,之后要敲掉石膏,里邊就空了,這就是‘脫胎’。”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阮界望介紹,這個過程不太有技術含量,但是卻耗費精力,現在年輕人很少有耐心和時間干這些。
利用3D打印技術,可以把制作步驟省時省力的完成,把勞動力解放出來,“非遺當然要傳承,也需要一些新的想法和創意。”阮界望說。
“當然,機器只是做一個載體,之后的一些技藝還是要手工完成。”阮界望說,對于非遺技藝的傳承,可以一方面充分保留傳統技藝以及傳承人,一方面利用科技成果取代非遺技藝中的一些基礎工作,降低成品價格,使其能夠進入老百姓的生活。
非遺項目下的眾創平臺、“互聯網+”以及O2O
福州市漆藝術研究院位于福州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不僅關注漆藝研發,其所在的33號院落同時還是一個眾創平臺。研究院著力打造了集資源、科技、人才、市場、展示、生產、交易為一體的福建脫胎漆器文化產業中心,營建后續人才培養、技藝傳承、創新研發、市場推廣、人才支撐的鮮活漆文化生態,同步世界漆藝術潮流,實現漆藝匠人匠心的夢想。
除了“眾創平臺”這樣的新名詞,記者在莆田采訪木雕這一非遺項目時,還發現了另外兩個極具現代感的詞:“互聯網+”和O2O。
林建軍,1979年出生,國家級非遺項目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現任莆田市藏雲堂精微透雕藝術研究院院長、“紋雕”技藝創始人。2015年4月,他創立的公司就采用了O2O經營模式。
據介紹,該經營模式打通線上線下各個環節,無論線上和線下,都可以讓來訪的愛好者與消費者與產品零距離接觸。記者還發現,林建軍在自己的展廳里也采用VR技術,把產品搬上屏幕,運用“互聯網+木雕”,為藝術愛好者與消費者搭建了掌上“藏云堂”。
“科技與傳統的結合,為藝術愛好者與消費者提供足不出戶的服務體驗,這些已經不是構想,而是已經變的真真切切,可以觸摸得到。”林建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