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近日召開的2017歐亞經濟論壇中,中聯部原副部長于洪君在其題為《一帶一路全速推進,風險規避勢在必行》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安全問題,亦即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合作、實現跨國發展的投資安全、生產安全以及人員安全問題,應當成為政府和企業開展共商共建共享工作的最主要內容之一。以下為演講全文。
“一帶一路”倡議是2013年9--10月間,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提出來的,其核心主張是:中國要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創新區域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要加強同東盟國家的合作,用好海上合作基金,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大聯通,打造貿易更加暢通與投資更加便利的大市場,使中國商品和服務、技術和裝備、產能和標準全部走出去,把中國的發展與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當年11月,中央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闡述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意義,要求把“一帶一路”建設納入到周邊外交中來。“一帶一路”建設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決策,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意志。它既是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宣言書,也是中國加速走向國際舞臺中心,聯手各國推動世界經濟均衡發展的動員令。
今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圓滿落幕,表明“一帶一路”不僅是進一步優化中國與外部世界良性互動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引導世界各國共同建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途徑。習近平在這次論壇上總結“一帶一路”建設的四年成果,指出這是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提升、資金融通不斷擴大、民心相通不斷促進的四年。

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反應,總體上熱烈而友好,響應和參與的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但仍有不少誤讀和歪曲。在鑒于此,習近平在論壇上強調,中國倡導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歸根到底是要弘揚歷史積淀的偉大絲路精神,而絲路精神的實質就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擴張勢力范圍,不是搞地緣政治小圈子,不是建設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打造聯動發展、包容發展、互利發展、共同發展的“百花園”;是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與世界各國一道,探索當今時代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的“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從宣傳動員、組織謀劃、初創成果的早期收獲階段,進入到全面展開、高速推進、注重實效的成熟發展階段。因此,習近平宣布,中國將建立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后續機制和聯絡機制,并于2019年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為了確保北京高峰論壇達成的共識得到全面落實,推動世界各國聞風而動,相向而行,中國決定采取一些新的舉措,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動力。譬如,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所需資金的支持力度,為中方創辦的絲路基金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將為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提供2500億和1300億元人民幣專項貸款,用以支持“一帶一路”項目,同時鼓勵中國金融機構更積極地開展境外人民幣業務,使境外基金盡快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規模。

中國還將采取更大動作,支持科技合作、教育合作,加大改善民生的投入,推進民心相通工程。未來5年,中國將為相關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接待2500人次青年科學家到中國從事科研活動,為相關國家培訓5000名科學技術和管理人才,建成并投入運行50家聯合實驗室。此外,中國還要在3年時間內,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人民幣援助,向南南合作基金增資10億美元。為“一帶一路”沿線特困國家提供20億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打造民間組織合作網、新聞合作聯盟和音樂教育聯盟,開展文化年、旅游年、電影節和藝術節等各種文化活動,也已納入到“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總體規劃之中。
在這種形勢下,“一帶一路”的開放性、包容性、聯動性和普惠性,將得到進一步彰顯。中國各類企業走出去的機會大大增加,發展的空間將更加廣闊。與此同時,國際關系和周邊形勢新變化帶來的各種新矛盾、新問題、新風險和新挑戰,也會如影隨行,與之俱來。也就量說,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各種風險和考驗。從政治上看,有些國家長期存在政府更迭、政策異變、政出多門、政務腐敗之類的問題;從經濟上看,我國企業在承攬和實施工程項目時,將會遭遇國內外同行惡意競爭,對外投資缺少回報保障,技術和人才準備不夠等實際困難;從安全方面看,則可能遭遇各種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和破壞,諸如恐怖襲擊、社會動亂、局部戰爭以及環境、傳統習俗、宗教文化、自然災害、治安狀況惡化、大規模疾病流行,等等。
因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即要有機遇意識,也要有風險意識;既要講經濟利益,也要講安全保障;既要有無所畏懼的勇氣,也在防患未然的準備。
要開辟國內國際兩種市場,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國內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基本特點和主要趨勢,要善于學習和運用國內國際兩種規則;其次還要堅持做好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工作。“一帶一路”建設所要實現的“五通”目標,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政策溝通是先導,民心相通是基礎。政策溝通和民心溝通,事關國與國關系的維系與發展,事關“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敗與得失。這兩項工作,不但國家層面要長期做,地方政府要堅持做,走出去的企業、機構和相關人員,都要積極主動地去做。
應對“一帶一路”建設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無論政府還是企業,或是相關機構和個人,都要有長遠的思維和思路,都要有足夠的定力和耐心,都要不斷積累經驗和本領,都要嚴格恪守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共商共建共享,不僅要解決“一帶一路”建設的大政方針對接、發展思路對接、機制體制對接,解決經濟利益、環境評估以及社會責任等問題,同時還要解決風險預警、應急機制、安全保障等問題。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安全問題,亦即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合作、實現跨國發展的投資安全、生產安全以及人員安全問題,應當成為政府和企業開展共商共建共享工作的最主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