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被誤解的偉大朝代?因為宋朝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個對外戰爭節節敗退,外交上屈辱求和,割地、賠款,社會經濟上積貧、積弱的王朝。然而,宋朝真的就是大多數人眼中的樣子嗎?
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認為,“11世紀和12世紀的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蹦敲?,宋朝到底有多發達?又表現在哪些方呢?
政治
宋朝歷代皇帝都特別愛惜人才、優待官員,即使是盧多遜、丁謂圖謀皇位這樣的重大犯罪也只作流放處置。宋代并沒有形成所謂的官場,下級官員可以告上級官員,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也難幸免。眾所周知的包青天包拯就曾把他的頂頭上司及幾位比他職位高很多的官員彈劾倒了,包拯這樣的人物,也只有在開明的大宋王朝才有可能產生。宋朝,百姓告官員的事件也屢見不鮮,各級衙門門口都貼著反腐規訓,人民可以上訴、告官,直至勝訴。
農業
這一時期,圩田進一步發展,浙西路有圩田1400多處,僅淀山湖就有圩田幾十萬畝,而在廣東、福建、浙江、四川等多山丘陵地區還出現了大規模的梯田。農作物分布也有很大變化,水稻不僅在南方廣為種植,而且不斷向北方推廣,江北諸州農民可以得到“就水廣種坑稻,并免其租”的鼓勵?!罢汲堑尽薄ⅰ包S粒稻”等成熟早、抗旱、籽粒飽滿的優良品種也相繼從越南、朝鮮等國引進,同時蕎麥、高梁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諺語就出自宋朝,由于良種的引進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糧倉。經濟作物的種植在當時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葉是宋朝人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當時國內外市場上的重要商品,茶樹的栽培地區越來越廣,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及四川諸路,茶園十分普遍。棉花的種植,在福建、廣東一帶逐漸盛行。養蠶和種桑、麻的地區比以前也有擴大。
科技
中國的四大發明雖然不是宋朝出現的,但是,四大發明的應用與完善則是在宋代完成的。公元1258年以后,中國的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歐洲人從阿拉伯書籍中得到了火藥方面的知識?;鹚幍倪\用對新型兵器的制造和應用,對軍隊發展、軍事研究和政權鞏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指南針的出現是社會需求促進科技發展的最好證明,到宋代,人們對人工磁化方法和使用磁針的方法進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重大進展,導致了指南針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指南針最直接的應用領域就是航海,指南針幫助人們獲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使人類能在茫茫大海上自由航行。
這一時期,許多新航線被開辟,航程縮短,極大地促進了各國人民間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海運業迅速發展,造船技術也在宋代達到鼎盛。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志,紙張則是文字最有效的載體,印刷幫助我們實現了高效率的文化傳播。宋代,雕版印刷術更加發達,趨于鼎盛,并廣泛普及。
據《夢溪筆談》記載,宋仁宗慶歷年間,平民畢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成為世界印刷史或文明史上的偉大創舉,其基本原理與近現代鉛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
商業
北宋時期,中國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但鐵錢具有重量大、攜帶不方便的特點,公元10世紀末,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以代替鐵錢的流通。
北宋都城汴梁突破了隋唐以來的坊、市界限,街道兩旁和居民區都允許開展商業活動,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坊巷橋頭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其商業的繁華程度甚至超過了長安城。此外,宋代已經形成了三級市場網絡體系,其繁榮的商業不但體現在城市,而且體現在農村。在農村市場上,小販、貨郎走街竄巷,活躍了農村經濟,豐富了農民生活。與此同時,宋代還出現了四大商業名鎮,商業的繁榮由城市擴展到了農村,形成了“草市—市鎮—城市”三級市場體系。
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辟,“五大名瓷”譽滿全球,海外貿易之盛,遠遠超過前代。其商船噸位之大、數量之多,皆為世界之首。宋代大海船的噸位已達300噸,而幾百年后哥倫布的航船才120噸。采用指南針導航的300噸海船,穿過印度洋遠達阿拉伯與非洲東岸,進出口商品達300多種,使宋朝成為當時最發達的海洋國家,不僅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也把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傳入歐洲。
宋朝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收購進口物資來滿足皇室、官僚的生活需要,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早在公元971年,北宋就在廣州設置市舶司,此后,北宋政府又陸續在杭州、明州、泉州及密州板橋鎮、秀州華亭縣設置市舶司或市舶務管理船政和海上貿易。宋金并立時,雙方貿易往來仍然頻繁,宋金政府都在淮河沿岸及西部邊地設立榷場,開展貿易。除榷場外,民間私下交易的數量更多。
民生
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豐富的夜生活。入夜后,宋人就在自己的房間里、家門口、庭院中點上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在夜晚趕路或游玩的人們也都拿著各種各樣的燈籠,因此,夜晚中,整個城市都在閃爍。在“瓦子”、“勾欄”等固定的娛樂場所,百戲伎藝競演,市民集中觀看。飲食店鋪生意興隆,直到太陽重新升起,街上還是擠滿了人群?!按蠼忠粌商幟媸车昙笆形鞣晃魇趁娴?,通宵買賣、交曉不絕”,“橋道坊巷,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有賣卦人盤街叫賣,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span>
北宋滅亡后,南宋朝廷在臨安建立政權,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描述了這樣的畫面,“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詩中的游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城市中的市民及大多數的宋人都生活得非常富足、幸福,他們大多沒有憂國憂民的悲觀絕望,而是沉浸在西湖歌舞的醉生夢死中享受繁華。
教育
宋代的學校教育異常發達,京師設有國子監、太學等,開設專業性很強的武學、律學、算學、畫學、書學、醫學等課程。宋仁宗以后,朝廷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至宋徽宗時期,全國由官府負擔食宿的州縣學生人數就達十五、六萬人之多,這種情況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除官辦學校外,私人講學授徒亦蔚然成風,其中,書院的興盛最為引人注目,石鼓、岳麓、白鹿洞、應天四大書院聞名全國。據史書記載,至南宋時期,很多州都建有書院,“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這時的書院成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圣地。
書院思想限制寬松、學術氛圍濃厚,除了正統的儒家學說外,其它各派學說均可以講授,不同的思想可以相互交流、切磋、辯難,如朱熹、陸九淵的“鵝湖之會”,朱熹、陳亮之間的“王霸義利之辯”等等,活躍了師生的思想,推動了學術的繁榮和進步。教育的普及既是宋代文化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宋朝并不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正如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所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