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忠實守望者》的主題講座。單霽翔圍繞故宮博物院如何以人性化的理念提升服務讓更多的老百姓能接觸到文物,如何以新技術作為手段大膽創新讓具有深厚歷史內涵的文物與大家親密互動等方面做了深入細致的講解。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故宮博物院花了大量精力提升服務水平,讓游客能夠有尊嚴地享受游覽的過程。
這些工作包括將故宮更多的區域向公眾開放,改變售票方式不用再排很長的隊花很長的時間才買到一張票,改善公共設施,讓游客累了可以有地方坐下來,渴了可以喝杯茶,在舒適、輕松的環境中體會文化的內涵。

除了讓游客有更好的參觀體驗,文物也需要有尊嚴地生存。為了讓海量珍貴文物保持良好的狀態,故宮博物院加大了文物修復力度。開展古書畫裝裱修復、銅器修復、瓷器修復、木器修復……于是有了《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受到好評的片子。
單霽翔認為,文物是有生命的,人類生病了要進行檢查,文物也如此,一件青銅器在修復前也一定要對它進行體檢。它的金屬成分、出土地點、歷代在它身上疊加了什么信息,今天得了什么病,有害銹屬于哪一種,都需要檢測。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任務,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文物醫院”。
故宮在探索建設數字博物院、智慧博物院方面也很有成效。通過數字技術,觀眾可以自己臨摹,機器還給打分;通過制作了“數字繪畫”,請科學院動物所的專家給每個鳥都配了真實的叫聲,觀眾點擊鳥以后,鳥就會飛、會叫、會吃食,再點擊可以詳細看它的身材、看它的羽毛;為喜歡器物的觀眾制作了“數字多寶閣”、“數字織繡”,還建立了虛擬現實的VR劇院,觀眾可以在半虛擬的環境中“扮演”帝王、大臣等。

讓文物走進百姓的生活中,故宮博物院研發的文化創意產品充滿趣味性、實用性與互動性。以四羊方尊青銅器為模板,中間部分可以做成壺,下面做成茶杯,上面一個蓋,底下一個托,擺在家里是工藝品,客人來了就可以沏茶;以文物為原型設計的手機殼、“正大光明”充電器、U盤、朝珠耳機等都成為爆款產品,深受大眾好評。
“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紫禁城快600歲了,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將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單霽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