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澳大利亞悉尼當代藝術館
澳大利亞悉尼當代藝術館坐落在澳大利亞悉尼環形碼頭,是悉尼最具特色的藝術地標之一。藝術館所在的巖石區原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英國艦隊首次登陸點,藝術館的老樓部分曾是當時海事部門的辦公樓。

在2010年,悉尼當代藝術館獲得了一個重生的機會。藝術館把旁邊的停車場改造為新館,悉尼建筑師山姆?馬歇爾擔任整個擴建新館項目的設計。后增建的新館由黑白方塊組成,新舊兩座建筑在外面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但設計師特意遵循老館的裝潢來設計新館的內部環境,實現了兩座館的無縫銜接,從一幢建筑進入另一幢時幾乎難以辨別。在2012年,重新對公眾開放,館內裝修別具特色,外部新舊建筑的鮮明對比又相得益彰。MCA內有藝術商店出售當代藝術、文化出版物及周邊,深受當地人青睞。而MCA咖啡館則享有眺望不遠處海港大橋與悉尼歌劇院的獨特視野。

由于博物館所在的位置,它并不適合被打造成像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或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那樣的地標性建筑。馬歇爾的設計雅而不俗麗,它服務于藝術和觀眾,而不是讓自己成為關注的焦點。它由一組連鎖的正方體以及長方體組成,不同顏色的巨大玻璃窗讓它頗具現代感。

藝術評論家理查德?多曼特寫道:“當你到達藝術館的屋頂露臺,映入眼簾的環形碼頭和悉尼灣上的悉尼歌劇院無敵全景會讓你精神一振。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美景!”
8、橘園美術館

橘園位于盧浮宮前的杜樂麗花園(JardindesTuileries)的西南角,緊鄰塞納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拿破侖三世時期。橘園的前身是一個種植檸檬和柑橘的溫室,故而得名為“橘園”。1918年的時候莫奈將他即將完成的作品《睡蓮》捐獻給國家,當時的總理喬治?克萊蒙梭建議把畫作布置在橘園中展出,接下來便是《睡蓮》見證著橘園的三次改造。
橘園的改建尤其是室內的布置和設計是完全圍繞著《睡蓮》這幅莫奈的傳世巨作進行的。早在莫奈完成畫作之前,莫奈便早已設計好它的展陳設計,分別為兩個橢圓形房間加上一個小前廳,每個橢圓廳的環形墻面上布置作品,自然光從上方打下來,呈現一種最為自然的狀態,他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種無限的意境和自然的那種光感和寧靜的氛圍。

美術館的古典外貌并沒有十分驚艷之處,只有改造后的落地式玻璃和透過玻璃看到的混凝土體量隱隱彰顯著現代的氣息,這種古典和現代的形式并沒有沖突,更多的是一種共存的態度,質樸而祥和。

加建的混凝土體量以一種“懸浮”的姿態被安置在橘園美術館的古典外圍護結構里面,這種“脫離”的處理手法,無論是從外觀看來,亦或是空間感受上都營造出一種奇妙的效果,“并置”本身便創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而清水混凝土材料的選擇則讓更加強化這樣的氛圍。
9、泰特現代美術館
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建筑前身,是泰晤士河的發電站,它于1981年停止運轉。1992年,為了讓日益擴充的藝術藏品有更好的展覽場所,泰特決定讓瑞士建筑師事務所Herzog&DeMeuron重新改造閑置的發電站,將其轉變成美術館,并同時保留原發電站的特色。

這場改造競賽吸引了建筑界眾多明星同場競技,有安藤忠雄、大衛?奇普菲爾德、雷姆?庫哈斯、倫佐?皮亞諾等,最終雅克?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這個“H&DM”組合的設計入選。
按照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尼古拉斯?塞羅塔的說法,他們的方案能成功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做最小的改變。有些建筑師為原始建筑設計了雄心勃勃的增建項目,而赫爾佐格和梅隆看到,只需要轉變方式就能發揮這個空盒子的潛力”。

泰特現代美術館不僅活化了一座建筑,更活化了一片城市區域。赫爾佐格和梅隆使這座建筑不再是泰晤士河畔一頭陰森森的怪物。泰特現代美術館和同期竣工的千禧大橋一起,把倫敦南岸的新城區與對岸古老的金融區融為一體。倫敦政府也借這個成功案例的機遇,把原來蕭瑟凄涼的南岸發展成文化區域,成為無論是本地人還是游客都熱衷去的地方。
10、奧塞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是一家國立博物館,位于塞納河左岸,與盧浮宮和杜伊勒里花園隔河相望。奧賽博物館內主要陳列1848年至1914年間創作的西方藝術作品,聚集了法國近代文化藝術的精華,填補了法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上從古代藝術到現代藝術之間的空白,使奧賽博物館成成為聯結古代藝術殿堂盧浮宮和現代藝術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的中間過渡。

19世紀中葉,這里曾是行政法院和皇家審計院的所在地。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這座被稱為奧賽宮的建筑被大火燒毀。1898年,為了迎接巴黎世博會,巴黎奧爾良鐵路公司向國家購買了這塊地皮,修建火車站。

奧賽火車站氣勢恢弘、雄偉壯麗,如同宮殿,隔著塞納河可以看到它的雄姿,晚上也可以看到它在河中璀璨的倒影。無數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進入巴黎,同時也觀賞它和觀賞剛出現不久的新事物——火車,都以能夠坐一次火車為榮。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力火車越來越長,原長138米的車站站臺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需求。不得已改為專營郊區火車線路。后來逐漸變成一個無人光顧的空車站,直至被廢棄。

1972年,有人建議把火車站改造成博物館,這個提議得到了時任法國總統的蓬皮杜的支持。1986年,由ACT建筑事務所進行改建規劃設計,經過近8年的建設,這座煥然一新的乳白色大廈第一次打開大門迎接四面八方的來訪者。
11、盧浮宮
盧浮宮在成為擁有世界上最珍奇的藝術品收藏地之一以前,曾在數百年間被作為國王和皇帝的寢宮。盧浮宮約始建于1190年,正值中世紀時期,當時是一座用來保衛巴黎的防御建筑。


經歷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之后,盧浮宮于1793年成為博物館。自此以后,盧浮宮博物館就成為數千件作為對古老文明見證的藝術珍品的棲身之地和展示窗口。十九世紀初,統治者沒有對盧浮宮的外部大興土木,而只是對內部進行了改造。但自十九世紀中葉,拿破侖三世(NapoléonIII)統治時期,盧浮宮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整修。二十世紀的“大盧浮宮”計劃賦予盧浮宮更現代的面貌,并在1993年為黎塞留館(Richelieu)舉行了揭幕儀式,此前該館乃是法國財政部所在地。

1981年,新上任的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將盧浮宮的翻修和改建任務委托給了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貝聿銘為盧浮宮設計的新增結構是一座鋼玻結構的金字塔,在貝聿銘看來,玻璃金字塔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入口,金字塔周圍地面上環繞著三個較小的三角形,將自然光引入其下的拿破侖庭院。一個新的大廳入口成為獨立于展廳的中央大廳空間,方便游客出入,成為游歷博物館的循環路線中的視覺焦點。除了為盧浮宮增加了新入口,貝聿銘還設計了一系列地下空間,包括展廊、倉庫和修復實驗室,并將博物館的各個翼樓連接起來。在新增和重新布置了博物館的輔助空間后,盧浮宮可以增加自己的館藏,并展出更多的藝術品。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巴黎的現代化發展,貝聿銘的設計已經融入巴黎的文化中。在人們心中,它同埃菲爾鐵塔一樣重要。對巴黎人和世界各地的人來說,它都成為了一個標志。世人已在貝聿銘的設計同盧浮宮的形象間畫上了等號,使玻璃金字塔成為博物館甚至巴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